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2】

2018年07月12日14:49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

杨虎:从“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到家庭医生

1967年出生的杨虎,现为凤阳县小溪河镇中心卫生院小岗村分院医生,父辈是小岗村农民。 1988年卫校毕业后,他就在小岗村做村医,两个子女在外地。 6月25日记者在小溪河镇中心卫生院小岗村分院档案室见到他时,他刚把前一天走访的家庭签约服务信息录入电脑。

“你看,这是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系统,把每个家庭的基本信息、签约服务包、签约服务团队、协议信息等一条条地录入电脑系统。县卫计委要求小岗村6月底家庭医生的有偿服务包签约率达10%,基础服务包签约率达到100%,我每天要挨家挨户地走访。昨天走访了20多家,今天刚把信息都录进去。 ”杨虎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

走廊对面的房间也被他改成了档案室,用来存放村民健康档案。贫困户的居民健康档案被摆在一进门靠墙的两排架子上,从1到28编了号。

杨虎从2009年开始给每个村民建档,如今每个人的健康档案都已是厚厚一盒。高血压患者刘兴凤的随访服务记录表显示,3月24日家庭随访,6月25日家庭随访,每次随访对血压、体质指数、运动、摄盐情况等都有详细记录。 “这些要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对高血压等病患需要定期随访。 ”杨虎说,每周三县医院都会来专家给患者看病,平时也有远程会诊。

“小岗卫生室刚升格为乡镇卫生院,现在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正在筹建招编,这儿的手术室前几天刚弄好,化验室、无菌间、清洗间、病房都有。 ”卫生院是个空间宽阔的二层楼房,窗明几净,电脑、空调全部配备,杨虎对现在的办公条件十分满意。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能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个体行医,从1996年开始建卫生室了,那时办公条件很简陋,在石马那边租了三间平房,4个村医,只有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几条板凳,条件很简陋,待了十几年。 ”杨虎对记者说。

为让村民感到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小岗村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除了全面升级村卫生服务中心,还投资100万元,建成60张床位的小岗敬老院,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村28户44人已于2016年脱贫。今年预脱贫1户5人,现已解决一类低保兜底。

在石马新区,一座座二层小楼房鳞次栉比,排水沟、自来水管网、垃圾集中收集区一应俱全。杨虎刚花了14.5万元购置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安置房。 “原来的三间平房70多平方米,一家几口挤着住了多年,现在儿子一家在蚌埠,女儿在合肥,我和老伴准备搬进大房子里住了。 ”他笑吟吟地说。

小岗村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小岗核心区和石马、严岗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村民新居1002套。目前,小岗核心区112套、石马新区397套和严岗新区178套新居已全部建成;石马新区剩余235套新居将于2018年底前建成使用。

严海月:从水泥地操场到红色塑胶跑道

6月25日晌午,有村民来店里取快递,严海月麻利地取快递、核对姓名编号。2001年出生的严海月是严宏昌的孙女,从小就耳濡目染小岗村的故事。作为小岗新生代,她今年参加了高考,记者见到她时,她刚拿到高考分数,正和家人商量着填报志愿,顺便在家里开的农村电商小店里帮帮手。

小岗村是什么样子的? “这次回来,我发现小岗村变得更‘靓’了,道路宽了,广场大了,企业多了,新房盖起来了,村容村貌整洁了。 ”严海月6岁时回小岗村就读小岗小学。

“那是2007年吧,我记得学校环境不是很好,用的书桌表面凹凸不平,在上面写个字都歪歪扭扭,只能在底下找个书本垫着写。学校不大,只有两个年级一个班,没有初中,很多比我们大一两个年级的哥哥姐姐后来就没念了,出去打工。操场只是一块很大的水泥地,在上面做做操,跑跑步。 ”

小岗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初中,村里的孩子想要升学,只能去周边乡镇上中学,像小溪河中学、梨园中学都离小岗村有八九公里路。

“2012年我小学毕业,正好赶上小岗小学开设首届初中班,改名小岗学校,当时是临近开学才办起来的,只有一个初一班,班上学生只有几名。后来在外地上学的学生转回来了不少,班上学生才慢慢多起来。初二和初三班都是后来才有的。 ”严海月是从小岗学校初中部毕业的首届学生。那一届有一二十人考上了高中,其中考上凤阳一中的有五六人,严海月便是其中之一。

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小岗人,投入380万元完善小岗学校软硬件设施,新建一座少年宫,建立教师生活津贴补助、教育教学奖励制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我这些天经常在母校的操场上跑步,几年没见,学校变化很大,墙壁全都翻新刷白,有了多媒体教学,课桌也不再是坑坑洼洼,跟县城里的一样,操场也变成了红色塑胶跑道,新配置了很多器材。 ”严海月说。

从衰败破旧、垃圾遍地,到粉墙黛瓦、干净整洁,小岗村走上了富裕文明、生机勃勃的嬗变之路。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民生的持续改善折射的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越来越多真金白银投入,让农民收获满满的获得感。(记者 郑莉)

上一页
(责编:杨亚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