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要闻联播

梦开始的地方——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

2018年07月04日08:06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梦开始的地方

图为下姜村一景。

编者按:浙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重要形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推动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实践,总结浙江“三农”改革发展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壹:序章

5月11日,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粉墙黛瓦、曲径清幽。村民姜祖海开的“望溪”农家乐,笼在丝丝烟雨中,更添江南况味。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这句旅游宣传语,刻在了村里的显眼地方。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今年前五个月,接待游客超过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5元。

而就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彼时,让下姜村远近闻名的是贫穷、是落后、是污染。

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4月24日。

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

“当时,习书记就给我们讲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我们下姜村,因为靠近千岛湖,习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水’这句话。”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依然很兴奋。

如果说,2003年的下姜村是“两山论”的早期萌芽,那么,2005年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则是“两山论”公认的发源地。

5月9日,记者走进余村的村级电影院,那里正在播放着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狭小炎热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听到干部汇报说关停矿山、水泥厂,村级经济与百姓收入出现下滑以后,习近平同志面容温和、语气果断,说出那段深远影响中国未来的话:“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下决心关停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十几年过去,当地恢复了竹海碧波、莫干胜景,靠绿水青山引来大批游客,实现了从“卖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

此时,当年许多对“两山论”一知半解,甚至抱以怀疑态度的人,才由衷地为这份预见性和洞察力深深折服。“两山论”直接为浙江走什么样的路、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优势也成为推动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如今的余村,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纪念碑立在村头,无声地述说着余村凤凰涅槃般的转型、嬗变。

但嬗变的岂止是余村!千百年来,钱塘江逶迤而行,在中国江南秀山丽水之地折成了一个“之”字。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来,奔腾不息的江水也因“之”随物赋形,在潮起潮落间孕育着、生发着革新的伟力。

而浙江的农业、农村、农民,也许是更早触摸到浙山浙水的灵动,就在这革新的氛围中,像梦工场一样到处上演着奇幻与蝶变:在这里,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时尚、精致而又高效;在这里,农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反倒成了市民竞相踏足的后花园,人们把乡村生活奉为潮流、视作梦想;在这里,农民也不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写照,而是拿着手机栽水果,穿着皮鞋种水稻,开着宝马办民宿,让人恍惚:这是市民还是农民?在这里,农业与旅游的界线在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线在模糊,农民与市民的界线同样在模糊。

而说起这些变化,浙江人多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曾经担任5年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尽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但他的“三农”思想在浙江深深扎根、历久弥新。

这是中国梦、“三农”梦开始的地方。5月,沿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实践路径,记者来到浙江,学访中国“三农”的浙江答卷及其背后的脉络逻辑。

贰:初心

嘉兴南湖一隅,一艘小船静静停泊。97年前,这艘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船劈波斩浪,开启了中国革命惊天动地的历程。

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专赴嘉兴,重温初心。

初心是什么?

90多年前,依靠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40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打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5年前,承载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任务与时俱进,初心始终如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诺言。

但是,历史的命题、时代的叩问一再提醒: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要回归世界之巅,“三农”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门槛,传统农业大国的伟大复兴,注定要从乡村出发。

乡村,必将再度成为泱泱大国——“梦开始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无数沉寂在神州大地的村庄,振兴的梦想在孕育、在破壳、在生长……

先行踏上振兴之途的浙江乡村,如熠熠闪耀的星光,照进了中国无数平凡村庄振兴的旅程;而她自己,脚步也从未停歇,正在朝着习近平同志15年前亲自擘画的梦想奔跑,实景演绎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盛大图景。

让我们沿着时间轴回到2002年,当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3个月时间里跑遍了11个地市。而所有议题中,他最关心的还是“三农”。

然而2002年的浙江,对下一步经济社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看待“三农”问题还是有疑问的。当时,作为一个GDP全国排名第四的工业强省,有人认为搞农业不如搞工业;有人甚至担心,以工促农会拖慢工业发展速度、拉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延缓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对此,习近平同志态度非常明确。“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

2005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农民日报》专访《习近平的“新‘三农’”说》中,深刻论述了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此前3个月,他在《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中写道:“目前,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一千美元,我省已接近三千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进一步加速的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视‘三农’利益、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

今天听来,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睿智的论断!但对当时的浙江,这无异是当头棒喝,是一种发展观的革命,是重农强农富农的宣言!尽管时光荏苒,但习近平同志的这一“三农”新思想,一直指引着浙江“三农”蹄疾步稳。自此,在浙江,无论是沿海,还是平原,或是山区,“三农”始终是重中之重,是精力、财力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对象,而这,不能不说与习近平同志当年的率先垂范密切相关。

在浙江抓“三农”工作,习近平同志不仅有理论,更有实践;不仅跟中高级干部讲,还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向基层干部宣讲,把“三农”工作做得既高屋建瓴又落实落细。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72岁的村民陈新祖至今还记得2006年1月4日的情景。“习书记进来的时候,我正好站在门边,他走过来第一个就和我握手。”陈新祖说。

不过,陈新祖怎么也不会料到当天下午发生的事:习近平同志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海盐县160多位村党支部书记和县、乡镇负责人作专题宣讲。时任于城镇党委书记金爱明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可不得了了,省委书记给村支书开会讲新农村建设。”

今天,沿着草蛇灰线回到过去,我们恍然发现,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着眼于古老民族“两个百年”复兴征程的雄图伟略就在思考、探索。

而这,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八八战略”。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指引浙江未来改革发展的“八八战略”。

关于“八八战略”,习近平同志曾这样阐述:第一个“八”所指的“八个优势”,并非单纯指已经体现出来的优势,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第二个“八”则是指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八八战略”体现了“经济优等生”的浙江对自己未来方向的思考与探索,更体现了决策者对发展大局的责任与担当。

“八八战略”核心要义离不开习近平“三农”思想方略。谈及“八八战略”,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讲到,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三农”问题,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

从“八八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揽全局、架梁立柱的宏图大略,成为小到一个省、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认为,浙江这些年的改革发展,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浙江今后的发展,也必须深学笃用,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

承接“八八战略”,对应乡村振兴。省长袁家军表示,浙江将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对待“三农”问题、认识乡村振兴,从全方位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创建生态省、推动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三大举措,这对浙江的‘三农’发展,可谓是定海神针!”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说。这位分管“三农”的副省长,是农田水利科班出身,此前长期在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工作,他说,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提出,正式开启了浙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从西子湖到中南海,习近平“三农”思想日渐丰盈,臻至升华。

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2016年4月,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成为习近平“三农”思想最为鲜明也最为系统的总括性要求;而“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则从《之江新语》到十九大报告,都是始终如一的坚守、始终不变的初心。

叁:融农

“呜—呜—呜—”在安吉县鲁家村,每天早上9点,村里的观光小火车都会迎着清晨的阳光准时出发。村民们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听到小火车汽笛声响起。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游客来了,收入就来了。

鲁家村曾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一没产业,二没名胜古迹,三也谈不上区位优势,2011年还是泥巴路、土坯房,村民收入靠养猪、养鸡,污染不小,利润却不高。

2011年,被称为“PPT书记”的朱仁斌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请专业机构为村庄做规划,然后拿着规划的“PPT”招商引资。在经过反复论证后,他带领鲁家村走上了“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5600元。

在诸暨市的山下湖镇,从一产的特色蔬果种植,到二产的火龙果精深加工,再到三产的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一家名为“米果果小镇”的农场,有着农业版“迪士尼乐园”之称,每到节假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农场所在的解放村,过去一直以水稻种植和鱼塘养殖为主。而现在,工商资本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气,关键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简单种种养养,已很难吊住消费者胃口,需要通过拉长产业链,来获得更高效益、更快发展。”“本土老板”陈照米说。

现在,传统农业得到改造,村党支部书记虞国新说,老百姓不仅有租金、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在浙江,像鲁家村、“米果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认为,当传统农业与加工、采摘、养生、旅游、文创等结合后,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新业态,让农业身价倍增、脱胎换骨,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

记者发现,浙江三产融合风生水起,消费市场和前景固然是前提,但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同样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正是政府持之以恒抓基础设施,坚持不懈出扶持政策,才为三产融合铺平了道路。

这一点,浙江省里的态度很明确: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毕竟属于市场经济,首先得有钱赚。浙江本身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又普遍多小散,靠规模、靠产量显然难以取胜,必须另辟蹊径,创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方可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严峻挑战,2003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并且明确将休闲农业、观赏渔业、森林旅游等业态,列为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并指出“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内涵上,高效体现的是产业致富,生态则体现的是,既要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又要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浙江资源禀赋的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谈起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时,深感受益匪浅。

三产融合,农业是基础,浙江将目光聚焦基础配套设施。

过去,浙江也有一些农业园区,但都是示范性质,数量和辐射面十分有限。2010年开始,浙江在习近平同志绘就的蓝图上,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和主抓手,既扎紧粮食生产的篱笆,同时借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事实证明,浙江持之以恒抓‘两区’建设,这条路子走对了!一下解决了以往经营主体、产业布局、工作力量、资金使用散乱的弊病,实现‘一个池子蓄水’,为政府统抓农业,主体发展产业,搭建了绝佳平台。”林健东告诉记者。

余杭地处杭州近郊,区位优势显著,很早就打出了培育农业园区的口号。农业局局长丁少华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余杭建成了133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它们大多成了三产融合的最佳平台。

2015年,浙江又在“两区”基础上,推出“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直接聚焦三产融合。现在,全产业链几乎成为浙江农业的骨骼,也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不二法则”。

靠花卉苗木、种子种苗起家的浙江“森禾”,早已将触角伸至生态修复、城市绿化、园林设计等服务业,就连往常地方性的一些生产研发基地也变身花海。

义乌的“资深猪农”朱俭军,一改传统方式,让猪圈立体化,建起了六层高的现代化猪舍,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还可进行无臭化处理。以养殖为基础,一条集加工、包装、储运等的“中央厨房”链条雏形出现。

被誉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的临安市白牛村,村民们靠着一台电脑、一本《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电子商务创业之路。2017年通过电商销售山核桃400多万斤,销售额3亿多元。

这几年,浙江的农家乐、民宿早已迈过“小打小闹”的阶段,进入到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时代。目前,从省里到市、县都在规划和推介“乡村旅游线路”,串点成线,为游客提供便利,还将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和工会疗养休养等,鼓励其发展。像杭州、长兴,几乎月月都有农事节庆活动,帮助聚人气、打品牌。在湖州,乡村酒店、高端民宿、农家乐、农庄,对应各类消费,提供了多元选择。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成4598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实现总产值352亿元。

在唐冬寿看来,通过融合发展,浙江农业的地位得以夯实,影响力得以扩大,同时也走出了浙江独特的发展道路。

浙江统计部门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农业一产在浙江仅占GDP不足4%,农产品加工业也不占优势,但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口径计算,涉农产业所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超过了10%。

15年来,浙江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更注重品质品牌,更注重产业链的融合,一以贯之,接力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毫不动摇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成绩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2011年,习近平同志曾对《农民日报》总结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的报道予以批示:浙江在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符合浙江农业资源实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对推动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明显效果,对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好做法,可认真总结,积极推广。

下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