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分享

砥砺奋进的五年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民族团结是生命线

记者  李  婕

2017年09月28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西藏林芝市巴吉村中穿行而过,家家藏式庭院、三两层小楼错落其间,鲜花果树葱葱郁郁,山泉沿着平整的道路沟渠缓缓流过……

这座村庄有着特殊而幸福的记忆,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探访与嘱托,行动与回报。日前,记者来到总书记曾经到访的新疆和西藏村落,听人们讲当年的故事。

“我把孩子托付给国家”

“习爷爷问我们,离家远不远,中午饭吃得好不好,家长支持不支持学双语。”六年级学生努尔比耶·图拉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他嘱咐老师们:“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覃利英老师当时正在办公室备课,当总书记推门而入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年多来,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送走了一届届学生,也迎来了更多的变化。2014年,学校只有2名汉族教师,现在增加到10名,基本保证汉族老师教汉语;学校的设施焕然一新,学生吃住条件不断改善;汉语、书法、快板,这些基础和特色教育让孩子们变得更加朝气蓬勃。“学校最大的变化是精气神和学风都不一样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任课老师的责任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覃利英说。

近年来,新疆优先支持教育发展,2017年全疆基本实现12年免费教育,南疆则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适龄儿童入学“应入尽入”。

“阳光洒满了上学路……”看到女儿流利的快板表演,巴图尔·马木提突然眼眶湿润了。当年因为穷而不能上学的他没有想过,今天他的3个孩子可以在国家支持下快乐地接受教育。“感激党的政策,我把孩子托付给国家。”他说。

“大胆去干,去拼搏”

2011年,习近平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来到巴吉村时说,你有我有大家有,一起富起来才有意义。这句话,让村民格桑旺久记忆犹新。今年50岁的他,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的巴吉村,家家有一本致富经。“向江苏‘天下第一村’学习。”几年以来,巴吉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红火起来。商砼公司、建材市场、旅游景区……2016年,巴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1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集体经济增加了底气,个体经济也不落下。巴吉村几乎家家丈夫跑运输、操机械,妻子搞旅游、做生意,挖掘机、双桥车和小轿车成了标配,许多家庭年收入已经达到二三十万元。

“大胆去干,去拼搏。总书记这样叮嘱我们,村子上下齐心,也是这样做的。”村民桑珠次仁说。而这样做的底气,是政策的支持。“挖掘机是低息贷款买的,建房有补贴,种地有补贴,看病可报销,住院分娩有奖励,小孩上学不花钱。我们更得好好干。”他说。

“没有所谓民族之别”

格桑旺久还是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2015年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他一直记着这样的嘱托,民族团结是生命线,要搞好民族团结。

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那么显而易见,却又不易觉察。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32名教师组成一支维吾尔族、壮族、藏族、土家族和汉族的多民族教育队伍;在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肉孜向他的汉族朋友们学习种植技术,也随叫随到开着自己的农机去他们地里帮忙;在巴吉村,商砼公司里一个汉族带一个藏族,教驾驶技术、出纳会计。

巴吉村商砼公司搅拌站站长谢勇军来西藏8年了。这8年,他和当地的藏族工友同吃同住同玩,“大家都一样,没有所谓民族之别。”他说。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就是我70亩地找人帮忙有人理,棉花成熟一下子能找到五六十个维吾尔族同胞来帮忙。如果不是因为团结,你出再多钱没人帮忙有啥用?”肉孜的朋友程永利说。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