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分享

大国重器  民族脊梁

2017年09月26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歼—15舰载机起飞。
  人民视觉

钻井平台“蓝鲸1号”。
  人民视觉

辽宁舰停靠香港。
  人民视觉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誓与风竞速,向海逐浪高。中国,正进入“惊喜不断绽放”的时代:复兴号、大飞机、国产航母、蓝鲸1号……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彩亮相,让国人自豪、世界赞叹。

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大国重器来之不易。科研水平不够,核心技术就突破不了;工业基础不足,就会影响整体性能发挥;行业门类不全,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资金保障不到位,很可能会阻碍研制进程。一批大国重器集中涌现,背后是中国工业水平、科技水平、人才素质以及综合国力的总体提升,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实力证明。

大国重器,凝聚中国智慧。大船、大飞机、大平台,赢得掌声不仅因为大,更在于其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从可耐超高温、超强压力的复合材料,到精度达纳米级的作业系统,从反应灵敏的感应器,到功能强大的芯片,几乎每个大国重器都拥有一系列“世界第一”“全球首创”,成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生动注解。大国重器的研制过程,更发挥着强大的牵引作用,带动整个中国新兴产业的崛起。

大国重器,打造中国名片。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船舶……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走出去,把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带到全球。今天,高铁的每一次提速都会引起外媒的热议;中国的核电、量子卫星,更是频频登上欧美杂志的封面。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向世界展示一个锐意创新、充满活力的中国。

装备强则国强。大国重器承载着国人梦想,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复兴号,引领中国速度

记者 陆娅楠

现场

2016年7月15日11时20分,郑徐高铁上,不到2秒,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在郑徐高铁高架桥上交会,创造了高铁列车交会、重联运行速度的世界最高纪录。

在“邂逅”的瞬间,中国标动两车仅相距1.6米,相对交会时速超过840公里,相当于大飞机的巡航时速;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相当于1平方米瞬时受重近200公斤,如此高的压强,车内人员却没有任何不适感。中国又为世界高铁“教科书”书写崭新的一章。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极具意义的高铁试验。中国高铁探索了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系统关键技术参数变化规律,填补了世界空白,为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发展高等级高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被命名为“复兴号”。

画外音

今年9月21日,7对“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

“复兴号”,“身材”更好,寿命更长。“复兴号”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线条更优雅,列车阻力比既有CRH380系列降低7.5%—12.3%,在时速350公里下运行,人均百公里能耗也下降约17%。为适应中国地域广阔、温度横跨正负40摄氏度等运行需求,“复兴号”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标准还严格,设计寿命达到30年。

“复兴号”,舒适度更高,安全性更强。列车高度从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旅客感觉更宽敞。车厢内无线网络全覆盖,使旅行生活更精彩。“复兴号”还有强大的智能化安全监测系统,全车2500余项监测点实时采集信息,为全方位故障诊断、维修提供支持。

从拿着国外的图纸打造“舶来品”,到基于原有技术平台再创新出“混血儿”,再到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纯中国血统”,“复兴号”跑出了创新中国的时代节奏。

国产航母,镌刻中国力度

记者 刘志强

现场

这哪里是一艘舰船?简直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钢铁城市!走近国产航母,你首先会被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大身姿所惊叹。

从远处望去,高高上翘的船头看上去有些“傲娇”,舰载机将从这里起飞,直冲云霄!

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2017年4月正式下水——我国拥有的第二艘航空母舰为我国自行研制,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国产航母”。它有“颜值”,更有“气质”——排水量能达到6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全球同等级的中型航母中,技术水平处于前列。

目前,航空母舰的主船体已经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下一步,工作人员将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以验证航母上的设备是否满足船舶设计等要求,为未来的海上试验做好准备。

画外音

国产航母研制总指挥、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语气坚定地说,国产航母不仅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其一级配套系统也全部都是国产的,“首艘国产航母的下水,意味着我国已经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1987年提出建设航母规划,到对辽宁舰进行续建、改造,于2012年顺利交接入列,再到如今自行研制,“航母”二字凝聚了国人太多的心血。单拿焊接技术来说,国产航母就突破了不少技术瓶颈。航母是由一块块钢板焊接而成的,飞行甲板上采用的特殊钢板,强度是民用船舶的几倍,在我国是首次大规模使用。钢材越硬,焊接就越困难。为此,工程人员攻坚克难,一根根地认真焊接成功,最终将舰面的平整度控制在了3‰以下。

国产航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然而,有了自主设计制造的能力,我国就有了建造性能更优、体量更大航母的坚实基础。

蓝鲸1号,标注中国深度

记者 白天亮

现场

2017年8月22日清晨,“蓝鲸1号”稳稳地驶入烟台港中集来福士码头,早已等待多时的人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中国又一项世界第一!全球最大、作业水深最深、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首次出海,实现了中国在可燃冰开采领域“零”的突破,经受住12级强台风考验,累计采气6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双世界纪录。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中集集团十年磨一剑的“蓝鲸1号”也是实打实的海上“巨无霸”。放眼望去,整个钻井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从船底到钻井架顶足足有37层楼高,7万吨排水量比“辽宁舰”航母的满载排水量还要大。更让人惊艳的是其作业能力,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比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电缆拉放长度达120万米,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代表了目前人类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水平。

画外音

“蓝鲸1号”不仅大,大块头更有大智慧。

“蓝鲸1号”装载了全球领先的定位系统。茫茫大海上,这一定位系统如同“定海神针”,通过精确的电脑计算,感应水流、风速、浪潮,精准调整8个螺旋桨的运行速度和方向。任凭狂风巨浪,平台在海上的漂浮距离都能固定在数米之内,保证钻杆稳定作业。

“蓝鲸1号”先进的防沙技术,让黑黝黝的可燃冰变得“白净”。全球90%以上的可燃冰混合在海底泥沙中,不少国家在试采时因海底泥沙堵塞钻井通道而被迫停止。“蓝鲸1号”采用“地层流体抽取”“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预防”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了海底水、沙、气的有效分离。

在研制方中集集团看来,“蓝鲸1号”本身就是一台超大型智能机器。遍布平台的2万多个探测器、5万多个感应报检点、4万多根精铸管路、独创双钻塔系统、全球首次实验认证的100毫米超厚钢板……中国,一举实现海洋工程的新跨越!

运—20,飞出中国高度

记者 赵展慧

现场

2013年1月26日13时55分,西安市阎良航空城,机场跑道的一侧,穿着深蓝色航空工业工装的人群,像一片茂密的森林,他们是来自一飞院、西飞、试飞院以及其他单位的“亲友团”。

“同意大型运输机按批次试验大纲首飞!” 随着时任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耿汝光的一声令下,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14时00分,代号为“鲲鹏”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滑向起飞线,稍停片刻,开大车,起步,加速,抬前轮,主起落架离地,起飞完美。一个灵巧的低空盘旋,大运向地面上的人们致意之后扶摇直上。

仿佛凝固了的人群忽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飞行状况良好,一切正常!”大运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14时48分,大运又回到机场上空,这次它来了个低空通场,边通场边摇晃机翼,再次向人们致以空军礼节。15时00分,大运稳稳地降落到跑道上,减速,停稳。

大运首飞,成功!

画外音

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超过66吨,最大时速大于等于800千米,航程大于7800千米,实用升限13000米,运—20飞机具备了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的能力,并达到了民用飞机的适航安全性要求。

2016年7月6日,运—20飞机正式列装我空军航空兵部队。运—20飞机总设计师唐长红院士表示,大运顺利交付是中国形成远程投送能力的起点,也是国家大飞机工程的新起点。

世界上极少数国家具备研制大型运输机的能力,中国凭自主创新正式进入“全球大飞机俱乐部”,也意味着中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迈进。

“每一行代码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每一个元件都是中国人做的!”这是大运研制团队最自豪的话语。大国重器铸成,航空报国梦圆,大运是名副其实的“争气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6日 10 版)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