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分享

乡土瑰宝绽新花

记者 赖  睿 张稚丹

2017年09月15日07: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西婺源理坑
  (网络图片)

湖北咸宁舞蹈“打桂花”
  (网络图片)

蔚县剪纸
  (王锦强供稿)

安塞腰鼓
  (网络图片)

近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并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扎实推进,取得累累硕果。目前,除了原来一直进行的“我们的节日”“古村落调查”“少数民族文化调查”等重点实施项目,该协会又特别启动了“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探源工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等重大项目,其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今年1月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些庞大的工程,既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增添了更多的精彩民族文化样式和民间文化经典文本,也向社会普及了民间文化知识,唤醒大众民间文化自觉,具有文化启蒙和推广保护理念的重要实践意义。

最近,本报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研员王锦强展开对话,探讨古村落、民间节日、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听他讲述调研和推进民间文化保护的故事,从中领略到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勃勃生机。

乡风文明涵养古村落“天生丽质”

记者:听说你一直特别看重古村落,为什么?

王锦强:因为民间文化曾经是、今后仍然是丰富物质生活和建设精神家园的基础性资源,而我们祖先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财富,一多半保存在乡土世界里。现代文明的高歌猛进,使得我们民间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成为零散的存在。唯有古村落,以活态的方式完整保存着那些文化以及文化赖以产生孕育的土壤,是滋生农耕文明的活体细胞和思想基因,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流淌着民间文艺的源头活水。但古村落又是一种独特而又弱不禁风的文化资源,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中的盲点和难点。

记者:给你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有哪些村落?

王锦强:一个是后沟村。它位于距陕西榆次城区十多公里的山间,浓缩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农耕时代的民俗文化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文明传统。当地精美的民居建筑、精湛的民间手工营造技艺、精致的雕刻艺术作品、精彩的民间文艺样式,显示出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采样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古村落代表作的“冠名”,让这个偏僻的默默无闻的山间小村名扬海内外。当地政府部门围绕“古建修复、经营系统、田园风光、纯朴民风”的旅游思路乘势而上,给后沟村这个小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今年3月,我去后沟村调查回访,看到山村高处建起了农耕博物馆,陈列着征集于各家各户的农具农家生活用品,很是感慨。

同样,以传承千年、独一无二的壮族“女子太阳节”闻名的云南西畴县上果村,在获得一大笔资金后,保存传统格局与传统生活设施的村落民居群也有了新鲜的活力。

记者:古村落旅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锦强:对于民间文化资源富集的古村落来说,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选项,但只有把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功课做足才能避免面貌趋同、业态雷同的长困与短痛。要用良好自然生态与人文的契合、互助的社会关系、共同信仰的坚守、民间文化的有序、传统技艺的精致、表达方式的讲究,来支撑乡村文明的维系和养护。

民间文化助力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民间节日集中体现了哪些文化遗存?

王锦强: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体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节日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从那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形态中,可以透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风貌。

我们的祖先们一直期待生活能够更精彩、更诗意,更有物质和精神的质量、境界和高度。因此,他们才把祖先的特殊愿望和祈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祭祀、唱戏和庙会活动把天地、神灵、祖先放在最为神圣、庄严和无与伦比的优先位置上。我们每一个族群和个体都终身接受着他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后茅塞顿开的精神沐浴和灵魂洗礼,发酵和过滤着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我们的节日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人文原点上虔诚地精耕细作、劳心竭力。

记者:八月十五快到了,听说湖北咸宁有种“月亮崇拜”,还带动了经济、民生?

王锦强: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大屋雷村的嫦娥崇拜及中秋祭月活动,均根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咸安地区落地生根,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结合后,繁衍、变异、壮大,孕育了咸安区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

无论从不可计数的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还是从丰富多彩的中秋民俗、自然山水和风物遗存来看,嫦娥都已成为咸安区桂花生产和民间信仰的“保护神”。从数百年前传承至今,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与拜月民祭习俗,一直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民间自觉的传承愿望和持续空间。咸安区种植桂花、苎麻,由民间文化和信仰习俗催生与推动了麻棉纺织业、桂花酒桂花茶等保健品和衍生产品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示出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绩。

在这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衡量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价值标准。

记者:在你看来,民族文化传统是怎样驱动特色产业延伸与转型的?

王锦强: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遗产,凝集着一个地区共同的精神信仰、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作为不可再生和复制的人文资源,它既可以成为新的文化亮点,也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提供思路,开阔视野。

云南省勐海县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普洱茶是勐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勐海县有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大的4.8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连片的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在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布朗、哈尼、拉祜、彝、汉等10余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爱茶、用茶、敬茶、祭茶,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

当地布朗族、哈尼族敬奉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为茶祖,称茶树为“武侯遗种”。傣族“竹筒茶”别开生面,拉祜族“土罐茶”茶香持久,哈尼族“土锅茶”“烤茶”回味无穷。勐海少数民族茶农以茶入歌入舞,既有代代相传的古老的采茶山歌、祭茶调和采茶舞,也有即兴现编现唱的采茶歌、情歌对唱。世代沿袭的拉祜族头人带领村民祭祀茶神树神的习俗活动保障了茶树的自然生长和良好发育。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相信树木也是神灵的“化身”,并能赐福人间。如文山地区的白倮人、花倮人认为其祖先是从昆仑山飞过来的“精灵”,栖息在红土高原的云海林莽间。对参天树木的顶礼膜拜,使得这里的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

民间工艺进行现代化创新

记者:相对来说,民间工艺在当今社会是否更容易生存?

王锦强:是的。民间工艺属于当今生存和发展相对平稳的文化物种。在政策的扶持倡导下,民间工艺的传承由个人、家族转向社会、教育及公共文化传承,逐渐成为族群文化、区域文化、公民社会文化、国家文化遗产形式。民间工艺在创作题材与表现领域有较大创新,设计元素增强,材料与工具精良多样,包装和装裱更加精致,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消费群体由相对稳定向广泛性发展。民间工艺的展览、收藏、研究活动逐渐增多,大众对民间工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工艺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记者:可以举例吗?

王锦强:好,就说说河北蔚县剪纸(窗花)吧。它借鉴了武强木版年画水印技术和当地传统刺绣技法,乡土气息浓郁。由于雕刀刻制,相比于陕北传统剪纸单幅冒铰,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雏形。过去,木制方格窗的大小决定了窗花的基本尺幅,而当前民居玻璃窗已不同于传统格局。蔚县剪花娘子和刻纸汉子们及时转型和升级,除了传统的戏剧脸谱、十二生肖等题材外,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生产生活、新风尚新事物等都有涉猎。在表现方法和装裱方式方面,从卷轴、镜框、册页等形式向现代家装布局靠拢。艺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激发了蔚县剪纸的创作活力。爱好者、传承者、产业实践者越来越多,线上线下交易格外活跃,从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人才不断回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转移,蔚县完成了从传统煤炭开发资源型地区到全国文化先进县,再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跨越。

记者:就是说,民间工艺要进行现代化创新?

王锦强:是。剪纸行业有“南有张永寿,北有王老赏”的说法。前者是扬州现代剪纸的鼻祖,后者是蔚县剪纸的一代宗师。王老赏的作品一直是蔚县剪纸艺术家学习的范本。周兆明、高佃亮、周永明、周广、周淑英等老中青剪纸艺术家及焦氏、边氏等家族剪纸户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现代剪纸文明的开拓者。民间美术家李闽的多层剪纸为蔚县剪纸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他通过电脑设计剪纸稿,将民间传统手工艺与东西方绘画、摄影、陶瓷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蔚县剪纸在破解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中,第一次捅开了窗户纸。

作为绿色产业、创意产业,现代剪纸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同时,也走进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出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修、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动画制作、舞台美术、影视等领域,功能得到极大延展。

发展与创新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创新包括原料的创新、工艺及工具运用的创新、形象及造型的创新、文化观念及艺术理念的创新、包装及展呈形式和宣传推广方式的创新等。民间工艺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是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出现。在民间文化利用和“非遗”保护声势如日中天的文化语境中,民间工艺产业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前景广阔又任重道远。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