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7日08:24 来源:经济日报
存量增量一起追绿
绿色发展指数有3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而排在第一位的又是经济增长绿化度。让我们来看看老企业是怎样一点一点提升绿化度——
鲁北化工通过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和海水—盐—碱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一滴海水,被来来回回用了八九次之后才刚刚开始其作为资源的生命旅程:首先用来放养贝类、牡蛎、鱼虾等,之后的初级卤水放牧卤虫,变浓的卤水送到纯碱厂、硫酸钾厂、灭火剂厂等提供工艺冷却,吸收了这些厂废热之后的卤水再送到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用于晒盐,晒盐后的苦卤生产硫酸钾等产品……最终,这滴海水全部转化为原料。
化工、冶金等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又是污染“能力”最强的产业,所以,必须经洗礼而向绿。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后,很多老牌企业负重出发,跟鲁北化工一样,借转型升级提升着自己的“绿化度”,也探索到了自己的健康生存之路。
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跟所有的冶炼工厂一样,大型烟囱是其标识。又与很多冶炼厂不同,这里的烟囱虽也冒着白气,但厂区周边空气中并没有刺激性的硫酸味儿。细问得知,他们自主开发的全自动控制负压再生有机胺脱硫技术,实现二氧化硫超低排放,使总硫利用率达97%以上,这已是世界顶尖水平。
这种变废为宝的故事在江铜有太多。废渣选铜——每年从炉渣中回收铜金属9000多吨,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全年的金属产量;废水提铜——每年从废水中回收1000多吨铜;余热发电——烟气余热资源全面综合回收利用,年发电2亿千瓦时以上,这个发电量可供应一座50万人口规模的城镇全年生活用电;水循环——年工业总用水量56000万吨,循环使用率达92%以上。
如果说存量之绿是一点一点在逆变着,那么,增量之绿则是植根于绿色基因。有国策引导,更有存量改造提升的巨大成本警示,增量部分,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一开始就由绿色起步了。无论东中西,非环保节能的产业很难找到投放处。曾有大型制造企业,在河北、山东、天津“转了五六圈”后,终归还是没找到投资地。其副总很沮丧地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是环保产品,但因生产过程高耗电而不受欢迎。于是,他们开始“卡”上游设备和原料提供商,追究其碳足迹,以证自己之“清白”。
越来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受欢迎,即使投资巨大、税收可观。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壮士断腕,或转型或升级或直接变身绿色企业。绿色,已从发展理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正在升华成社会价值观。
青岛工学院的大一学生刘嘉达决定创业的原因就是节约与环保:他暑期实习打工时发现工厂的消毒喷头常堵塞从而要常更新,而且太费水,费水又连带着费电,这不符合发展潮流。于是,他就研发起替代喷头来。2016年大学毕业时,他已成功将自己研发的节水节电又节材的喷头卖到全国数千家工厂、养殖场。
产业发展绿色化,绿色发展产业化。绿化理念已深入人心,浸入所有地区、领域和行动,比如精准扶贫。在广西龙胜县这个偏远的山区县,记者发现,瑶苗壮等各族群众正把“少慢精”作为脱贫攻坚的独门绝技来追求:他们这里土地瘠薄、没有污染又富硒,所以县里引导农民蔬果要少种慢长,鸡鸭鹅和小黑猪要回到山里去自然地跑、慢慢地长。慢长少产的结果是品质精、价格高,以至于商家不得不蹲在地头抢这绿色精品。当然,这种慢与少的绿色并不是原始之绿,它已搭载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一个完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中。不久,消费者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在手机、电脑上实时或回看到龙胜的小黑猪吃的是否绿色、住的是否干净。
追求绿色发展已从中央国家号召变成全民的时代使命,追求绿色生活则成为国民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万元GDP能耗4年累计下降19.1%;我们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累计造林4.5亿亩;我们以河长制给每一条河流许一个清澈的承诺;我们有了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从而绿色城市,有了绿色建筑、绿色食品从而绿色生活;我们还有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理念新修的《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绿色发展之行开路护航。(记者 隋明梅)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