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工作日日上报 干部事事上心

青岛市李沧区推行“每日一事”手机应用 全程留痕动态管理

记者  王  沛

2017年07月11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提振干部干事劲头,既要从严管理也要激励支持。山东青岛市李沧区去年5月底开始实行“每日一事”全程留痕管理机制,并推出“每日一事”电脑软件和手机应用,每个党员干部每天将重要工作内容上传公布,区委和区政府随机抽查、强化动态管理,督促干部认真干事、高效成事,让干事在状态成为工作常态。

“这几户还有点意见,明天进一步沟通解决。”“绿化养护方案怎么样了?”从拆迁现场回到办公室,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振华苑社区党委书记姜先敏马不停蹄。一年前,她这个社区干部却“清闲”得很:遛一遛、看一看,一天工作就结束了。

工作做不做、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基层干部有不小的“自由裁量权”——“没人管,没人看”,慢作为、不作为、差作为现象不少。如今,党员干部都忙起来了,姜先敏不是个例。前后反差,源于2016年李沧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出的一记重拳——“每日一事”全程留痕管理办法。姜先敏曾被叫到街道办事处谈话,大会小会上点名批评,“脸上真是挂不住了”。

“每日一事”网络平台覆盖千名干部,工作信息汇集发布

申请困难救助、保障房、拆迁……这些大事小情桩桩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区干部只有动起来,才能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的“每日一事”全程留痕管理机制,有什么特点?据介绍,这种“痕迹工作法”规定:“每日一事、每周一悟、每月一讲、每季一评”,每个工作日下午6点之前,通过“每日一事”APP上报当天一项最重要工作,会议除外,细化到当日工作起止时间,图文并茂,面向全区公开发布;每人每周提报一篇感悟,总结提炼本周工作收获感悟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月,区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上讲台、讲党课,既讲政治理论学习,又讲如何破解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党建观摩活动,奖一部分、罚一部分。

现在,“没事找事”、每天想事成了姜先敏的习惯,以前棘手的难事、拖了明天拖后天的慢事,都列出了解决时间表。

李沧区建管局开发办主任邓远明说:“‘每日一事’也是保护,办事细节可追溯,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都可以体现出来,记录在案、有迹可循、追溯可查、监督有方,实干的人自然干劲更足了。”

李沧区委副书记于洋说,去年156项重点工作,都通过“痕迹工作法”牵住了牛鼻子。

从区委书记到一线工作人员,“每日一事”网络平台涵盖了区级干部、部门和街道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社区负责人等层面干部,以及重大项目组成员,共计1000多人,全区工作信息在同一平台上汇集发布。

严格信息报送形成大数据,干部能上能下有依据

“报送信息敷衍应付的,予以警告提醒、约谈,并责令改正;对连续三次漏报的,在全区通报批评;对谎报、虚报、瞒报的,由问责办进行严肃问责;对情节严重或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真正抓住“庸懒散”干部神经的,还是姜先敏口中的这些督查问责措施。

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考核办、区问责办、区宣传部组成了“五位一体”联合督查组,采取督查常态化的方式,对全区干部“每日一事”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工作日按照每天15%的比例,对“每日一事”报送情况进行抽检。

每个干部都能形成自己的“干事清单”,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也有了具体化、可量化的参考依据。李沧区出台了干部正向激励20条和不得提拔重用20条,将“每日一事”清单与干部任免挂钩。2016年以来,由于个别部门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敷衍应付,提报内容不规范,瞒报、漏报甚至对监督检查不配合等现象,共有32人被追责,其中全区通报批评25人,约谈3人,书面提醒4人;区委先后对重点工作表现突出的21名干部给予三等功奖励,广大干部的干劲得到充分激发。

此外,今年3月20日,李沧区发布《关于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容错免责工作办法(试行)》,对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大胆容错免责,保护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

“公开+留痕+抽查+容错”的干部管理思路,优化了“每日一事”工作方法,“网格管理、岗位绩效、留痕求证、创造创新、容失容错、奖惩兑现”,一条完整的干部动态管理链已经形成。现在,每名干部、每个部门以及全区一年所推进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都可以在平台上一目了然。未来,李沧区还将进一步增强大数据挖掘能力,包括每个人的贡献度、每件重要工作的推进度,为制定下一步工作提供数据分析。

烂尾楼复工、大集搬迁,陈年难题逐个协调破解

烂尾25年,位于李沧区四流中路和振华路交界的沧口商业大厦,处于老沧口的中心位置,曾是市区两级的重点项目,总面积3万平方米。但在验收交付前夕,因开发单位资金链断裂搁置,此后无人问津。

2016年以来,李沧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陆续将多个久拖未决、复杂险重的陈年难题提上日程,项目组各个突破,“每日一事”就是重要抓手。对沧口商业大厦,由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调度指挥,区建管局主管,组织发改、规划、国土、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原本需要3年才能办清的“四证”,8个月时间就办理妥当,大厦复工。

李村河底的百年李村大集搬迁,涉及2000多户业主的生计,几届区政府都没能成行。去年,区商务局、规划局、城管局等部门联合提供保障工作,李村大集办公室工作人员天天往摊子里钻,头对头解决问题,14个月后大集顺利搬迁,解决了多年的汛期隐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费安全,而且未发生一起因搬迁导致的信访问题。

“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留下痕、踏出印,‘痕迹工作法’就是个抓手。激发干部干事活力关键在于抓具体和成习惯,95%的事情大家都会办,但如果5%的难题解决不了,最终会影响95%。”王希静说。

去年至今,困扰李沧的诸多陈年顽疾陆续破解。此前,李家上流社区建了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想做总部经济,没想到应者寥寥,成了烂尾楼。现在烂尾楼变成国际院士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36位国内外专家在一年之内陆续带着项目入驻。

“这些重点项目的研究、督导、协调、破解等过程,都自动生成了运行轨迹大数据。”于洋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1日 11 版)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