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通江: 机制一活天地宽

李佩璇 向川 通讯员 苟国

2017年07月05日15: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导语:通江构建了具有秦巴山连片扶贫区域特征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一栋栋巴山新居优雅别致、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串串“绿宝石”青翠欲滴、一张张幸福笑脸让人陶醉……初夏时节,漫步在通江县民胜镇方山村,扑面而来的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村气息。

方山村是通江县有名的贫困村,2016年成功摘帽。从方山村延展开来,看到的是通江精准扶贫的壮美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县受区位条件的影响,欠发达、后发展始终是最大的县情。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10.6万人、贫困发生率16.8%,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8.3、8.2、2.6个百分点。

“再难治的病总有对症下药的良方。”通江县委书记孙辉说,“非常之事,必行非常之策。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产业选择——

做大特色品牌,壮大致富产业

通江境内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县之一,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地域品牌响彻全国、远播海外;空山黄牛、富硒茶、青峪猪等特色农业品质优良、久负盛名。

一边是富饶的资源,一边是现实的贫困。“必须利用富饶的资源,发展富民的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之路。”县委一班人对脱贫攻坚有着独到的认识,“要将精准扶贫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谋划,短期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长期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趋势性产业,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良性格局,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发财。”

理念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通江紧紧围绕食用菌、茶叶、生态养殖、中药材等“4+X”特色产业对各乡镇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小通江河重点发展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大通江河重点发展以茶叶、巴药、干果为主的生态种植,南部山区重点发展以巴山土猪、空山黄牛、山地梅花鸡为主的生态畜禽水产养殖,鼓励发展银杏、青花椒、果蔬、七彩林业等特色产业。

副县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万学成说:“目前,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56个、林下养殖示范场78个、地方畜禽品种保育场3个、现代畜牧产业园6个,打造烟溪、铁溪万亩茶叶示范区两个,北部高山区100公里核桃产业长廊、中部中高山区两条核桃产业环线、南部低山区‘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初步形成。”

模式选择——

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

“不用抵押、不用担保,政府还贴息,去年我们村有16户精准扶贫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每户借到5万-10万元。贫困群众将钱投入村里的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分到1万元以上。” 广纳镇金光村第一书记何德生说。

2015年6月,广纳镇金光村在全县率先实行扶贫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成立机构、农户申请、风控小组审查、评议信用等级、银行授信、公示结果、录入系统等“工作流程”,全村354户群众全部完成评级授信工作,评级率100%、授信率达97%,授信总额度达到2100万元,两年来共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贴息的小额贷款116.7万元,造就了一批空山黄牛、巴山土猪等养殖大户。

转变扶贫方式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把钱直接发给农民,小打小闹,难见成效;如果扶持龙头企业,产业旺了、老板富了,却难带动贫困户。

扶贫项目能不能精准到户?关键是模式创新!

广纳镇党委书记刘国锋介绍:“我们按照资金跟着产业转、产业跟着贫困户转、贫困户跟着能人转、能人跟着企业转、企业跟着市场转的原则,以贫困户脱贫为目标,大力探索‘支部+企业+基地+能人+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

“平均一斤空山黄牛肉能卖50多元!”金光村村民唐绪忠早就眼馋这个产业,可贫困户养牛,钱从哪儿来?碰上疫情怎么办?

通江的做法是,政策、银行提供贴息贷款,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牛仔、订单,并全程提供技术保障,保险兜底,“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五位一体,将贫困户紧紧“粘”在产业链上。

“农民担心的问题,政府全想到了。”老唐感叹,“签了订单,市场不愁;每周一次防疫,技术员定期上门;一旦发生疫情,保险公司保本,一头牛赔2500元。今年保守估计,也能挣七八万元。”

投入方式——

聚合财政资金,整合社会资源

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资金必须在脱贫攻坚中打头阵、唱主角。县委书记孙辉要求:“要对贫困户实现党员干部帮扶全覆盖,并算好扶贫攻坚投入账,做到家底清、账算明。”

通江县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先后出台《通江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关注方案》《通江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将每年县级新增财力的60%、清理盘活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的50%用于脱贫攻坚。仅2017年,县级财政一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亿元,用于增强农村发展新动力。

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在用好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必须集全县之智、聚全县之力,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服务脱贫攻坚。

在农村,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农地、农房、林木等“六个盘活”,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自主投入、增加收入。

同时,县委要求每个村通过政策回引、项目回引、亲情回引等方式至少引进一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在乡党委的邀请下,王珩于2015年回到家乡,先后创建通江县恒锐洪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通江县尖山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累计注册资金1600万元,流转土地、山林3000余亩。经过一番拼搏,现已完成1000亩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60亩水上养殖基地打造,年产量40万只的养兔场即将投产,并规模种植核桃、美国蜜柚、翠冠、黄金梨、桂花树、李子树共计2000余亩8.4万余棵,全村20多户贫困群众参与其中。

像王珩这样的返乡创业人才在通江有850人,他们回归家乡、造福桑梓,引进项目88个,回引资金达15亿元,培育龙头企业40家,带动贫困人口超过两万人。

“我县扶贫工作已呈现出投资增大、项目增多、效益增强、整体提速的良好态势。截至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至4.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8%。”孙辉说。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