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中国组织人事报》

内蒙古土右旗深化完善“456”工作法纪实

土组轩

2017年06月02日13:5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制度追着干部跑 干部围着群众转

联系群众,根本在服务群众。为破解部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浮在面上”“蜻蜓点水”等问题,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2013年以来,内蒙古土右旗实施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456”工作法,找准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形成了“用制度追着干部跑、让干部围着群众转”的长效化机制。

“‘456’好啊,旗里的、镇里的包村干部隔三岔五就来看我们,谁家有人病了,谁家有困难了,村里的情况他们都了如指掌,一些孤寡、残疾人家里,他们更是跑得勤快,这样的干部和亲人没两样!”说起“456”工作法,内蒙古土右旗王光亮村村支书许占秀频频竖起大拇指。

许占秀口中的“456”工作法,是土右旗2013年开始实施的以“四进家门”“五措梯进”“六个一遍”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法。“四进家门”即政策宣讲进家门、解决问题进家门、帮困带富进家门、群众评议进家门;“五措梯进”即发卡征集问题、日记分析问题、建账梳理问题、专办解决问题、入档考核问题;“六个一遍”即每月走访一遍村(居)“两委”班子、每季度走访一遍帮困对象、每季度走访一遍特殊群体、每半年走访一遍模范人物、每半年走访一遍工商个体户、每季度梳理一遍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4年来,土右旗76个部门、单位包联201个行政村,3800余名党员干部与4100户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累计发放“党群连心卡”“征求意见卡”70多万张,建账梳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综治维稳在内的6大类6250项民情事项全部办结。干部走下去了,困扰群众的问题解决了,干群关系更贴近了,党群关系更密切了。

“有了‘456’,吃穿不用愁”

“有了‘456’,吃穿不用愁”。如今,这句朴实无华的顺口溜,已经成为土右旗群众共同的心声。

今年60岁的土右旗沟门镇威俊村村民王保元是一名智力障碍病人,没有生活来源,靠80多岁父母亲的老龄补贴生活,是村里的特困户。4年前,“456”工作法开始实施以后,沟门镇党委书记韩海东了解到王保元的情况后,与之结成了帮扶对子,在以镇政府名义帮扶外,自己又拿出资金给予帮助。驻村干部张志强帮其协调相关部门,经过王保元本人同意后申请成为“五保户”,让其住进了敬老院,缓减了其父母的生活压力,切实解决了王保元的后顾之忧。

“干部们帮王保元免费住进养老院了”,这个小小的事迹曾在土右旗传为美谈,也让广大干部深切地感受到,只要俯下身子干,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肯定。

明沙淖乡贺成泉村位于黄河北岸。俗话说“靠水吃水”,但村民不但没有吃到“好水”,反而深受水患之苦,道路翻浆、土地盐碱,户均居住面积不足30平米,全村80%以上是危旧土房,“太穷了,别村的闺女都不愿嫁到我们村里来。”

2016年5月15日,对于贺成泉村村民来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全村第一批50户人家告别百年破旧老屋,搬进了红顶白墙、宽敞明亮的新砖瓦房。“456”工作法实施以来,明沙淖乡乡政府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政府拿大头、群众筹资筹劳,对贺成泉村进行了整村新建,每户分到总面积150多平米的新居,并配套了路、网、电、水等设施,一举改变了贺成泉村的面貌。

如今,在土右旗,像贺成泉村这样的新农村,比比皆是。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启动以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十项惠民工程为内容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土右旗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456”工作法深度融合,确定产业带动型、新村建设型、特色集镇型、整村改造型四种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使土右旗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

“前些年干部送米送面送油,过年家里有了热乎气儿;这两年铺路盖房修广场,村里有了城市味儿。有了‘456’这个法宝,咱农村人天天过年吃饺子。”跳着广场舞的贺成泉村村民王慧开心地说。

“有了‘456’,致富不用愁”

吃穿不愁了,致富就有了盼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土右旗及时调整思路,瞄准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帮扶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帮扶干部帮着我们村发展旅游业,来玩的游客多了,杏儿、苹果也不用自己出去卖了,又省事又赚钱。”金秋九月,土默川平原瓜果飘香,沙图沟村农民贾有声的果园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贾有声的腰包也一天比一天鼓。

“联系服务群众也要讲方法,要让帮扶工作‘适销对路’,帮到点上、扶到根上。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给水解渴’,要多做些‘挖井引源’的事!”推行“456”工作法近四年,土右旗委组织部部长赵铮深有感触地说。

“开个农家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比在城里强多了。”2015年,常年在包头市区打工的贺成泉村农民丁海元看到村里的农家乐、渔家乐发展得如火如荼,辞掉工作回到村里,也做起了农家乐。

“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就没有灵魂。我们要把贺成泉村打造成黄河沿岸的一颗明珠,让昔日的鱼米之乡重现辉煌,让贺成泉村群众早日奔小康。”明沙淖乡党委书记孙建磊描绘的贺成泉村发展精彩画卷如今已成为现实。2015年,包联单位土右旗水务局帮助贺成泉村引进总投资500万元的黄河渔家接待中心项目,占地4.3亩,可一次性接待游客500人;辐射带动村民成立了10余家农家乐、渔家乐,建成存栏1万头的肉羊养殖小区。同时,建成“贺成泉黄河野生鱼垂钓中心”,组织举办“第一届全国黄河旅游文化节”,一时间,贺成泉村人头攒动、风生水起……

“456”工作法推进以来,土右旗包联县级领导、部门、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党员干部包联项目责任制,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培育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一批产业基地、带动促进一批村民增收致富、做大做强一批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四个一”工作机制,进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切实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为精准脱贫夯实产业支撑。目前,该旗已建成万只肉羊养殖小区82个,蔬菜保护地面积5万亩,建成大雁滩采摘园、沙图沟、美岱桥等高标准农家乐项目16个,累计办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事项1239项,占所有民情事项的30%。

“有了‘456’,干部村里走”

“海刚、庆华”,萨拉齐镇王光亮村70多岁的张培红老人喊着镇党委书记雷海刚和镇干部张庆华的名字,那叫一个亲切。“他们老来家里看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跟他们不见外!”

“不见外”,是土右旗推行“456”工作法以后,干群关系鱼水情深最朴实的表达。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征求意见卡、党群连心卡,走家进户帮着村民解决问题、扶贫济困,逐村逐户规划产业、谋划致富,“有了‘456’,干部村里走”,成了近四年来广大驻村干部的常态。

“形成如今这种局面,关键在于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用制度追着干部跑,让干部围着群众转’的机制。”土右旗委书记武二斌认为,权责相称包联、考评杠杆发力,是确保干部联系服务常态化、长效化的“法宝”。“456”工作法实行公开承诺、群众签字,定期通报、入档考核等10项制度,把工作成效的评判权交到群众手上,建立起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满意度测评占考评赋分权重的65%;刚性应用考评结果,对连续两年排名后10%的7名包联干部予以免职,对排名靠前的13名干部提拔使用。

干部上门办事,办好了群众签字。近三年时间,95000多名群众在干部的民情日记上一次又一次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过去,干部包村、包片工作虽然也搞,但没有‘456’工作法推行得这么细致深入。现在进村入户的时间多了,感觉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很多,感情也贴近了很多。”这是土右旗萨拉齐镇党委书记雷海刚的心声。不仅如此,土右旗还不断加大基层党组织的硬件建设力度,2016年,土右旗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6个,全旗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达标率100%,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土右旗委组织部提供)

包联部门帮助村民种植改良品种后,小麦长势喜人。

靠贴息贷款发展养鱼业的贺成泉村贫困户在网鱼准备销售。

土右旗委组织部考核办干部与村“两委”成员探讨发展党员程序。

土右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综合科副科长入户征求意见。

土右旗萨拉齐镇花苑园社区工作人员为群众解答养老政策。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