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远州
2016年10月30日09: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观看视频 |
10月19日,不到早上8点,在湖北武汉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已经坐满了前来办事的人。在这里,注册一家企业,只需1—2个工作日。
这个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政务服务中心,去年8月开始运行,设有窗口200余个,将开发区原本分散在市场监管局、企业服务局、发展改革局等9个职能部门的86项行政审批事项整体划转,集中办公,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让辖区内企业、居民再不用为审批东奔西跑。
主导这项政务服务改革的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1978年出生的李世涛是个“资深改革者”,先后参与组建4个部门,每到一处,都带去改革的“火花”。
急难险重,“资深改革者”挑起“没谱的事儿”
记者: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政务服务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李世涛:我们是在2014年8月底开始谋划行政体制改革,组建了筹备小组,我来牵头。在2015年8月成立了政务服务局,将9个职能部门的审批权收归一口。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套与光谷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相匹配的机制。我们的目标是,企业和居民来办事,不找一个人、不多跑一段路、不多花一分钱,也就是说从制度上杜绝腐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改革红利。
当时,各项审批权限虽然也有部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办事规范,但大都是“粗线条”的,没有和具体的项目和不同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一次性告知书很难说清楚办事的流程。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也带来了腐败问题,出现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些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审批流程的不严谨,也往往增加不必要的环节,让群众多跑冤枉路。
近些年来,“光谷速度”加快,创业热情的高涨,原有的行政审批和服务机制已经成为发展的一大掣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化解矛盾的必然选择。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项改革是个“没谱的事儿”。虽然有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成都武侯区等地在做行政审批改革,但都和光谷的情况千差万别。很多人不愿意来做,怕失败,我是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又有改革经验,只好我来。
至于一项重大改革为何让我一个年轻人主持,我理解,首先我有改革经验,先后参与组建4个部门,算是个“资深改革者”;其次,可能领导觉得当时的氛围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来闯一闯,闯出来就成功了,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在我们筹备组里,多是年轻人,多是专业人员,多是一线工作者,我们是实干派。
痛点思维,为权力瘦身,为服务强身
记者:在那种情况下,你们是如何打响的开头炮?
李世涛: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摸石头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们先是聘请了湖北省深改办五人专家组中两名资深教授做顾问,带着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两支团队去企业、社区发问卷、做调研,摸清群众的需求,找准制度痛点。
在改革中我们一直坚持痛点思维,群众不满意的点在什么地方,企业的困难有哪些,不必要的成本花在哪里,都是要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我们对现有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了详细梳理,为给权力“瘦身”打基础。这项工作前后进行了3个多月,我们对最初的3496项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进行清理整顿,只留下了204项行政审批权力。并将对象消失、多年不发生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暂时“冻结”,仅保留86项行政许可类审批,大幅缩减了行政审批权限,精简率接近60%。
审批厘清了,接着就是梳理服务。我们又先后制定了42项园区服务企业清单、50项街道服务百姓清单,制定了工作流程。这3个清单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为政务服务改革打开了局面。
记者:你觉得这项改革的难点在哪里?核心做法有哪些?
李世涛:关键还在观念的转变。这项改革需要多个部门全方面的支持,局长副局长都支持,具体办事的人不支持都搞不成,因为他长期做审批工作,只有他是这项审批的专家,他如果不配合,你很难弄清楚具体情况。但是有些干部对审批权力无限迷恋,对监管非常迷茫,因为审批时他是“大爷”,别人求着他,监管却意味着责任。改革就是权、责、利的调整,你让他交出权力,接受更多监管,他肯定不乐意。
为此,我带着人一家家部门去拜访,一个个审批窗口去争取,寻求全面支持,很艰难但也很踏实。
在改革前,审批窗口是按照各部门的审批权限设立的,常常是一项审批,被分割成多块,办事群众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按照业务周期来设窗口,进行模块化管理,让群众一个窗口办完所有事项。这就要求窗口工作人员一岗多能,而且有摄像头全程监管,群众不满意可以投诉。
一方面是为权力“瘦身”,另一方面是为服务“强身”。为全面优化服务,我们建立了政务云平台,推出了多项“互联网+政务”举措,让群众用电脑、手机就能办理审批事项;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出专业化的免费帮办服务,以及复印、停车等免费便民服务,同时推出了中介准入制度,设立了中介窗口。
改革中还有很多“老大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有些企业表示,只怕审批,不怕事中事后监管,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以假材料骗审批的情况。目前我们成立了市场监管局,建立了覆盖3万多家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搭建了统一的监管平台,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放管服”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形成制度设计;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审批和监管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还要处理好行政审批改革与地方环境之间的关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课题。比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他部门的权力拿过来整合,而是要与光谷的创新土壤结合起来,探索出更适宜引进外资、更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制度。
再改下去,刀刀见肉。现在的情况下,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就像下“五子棋”,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是基本“棋盘”,在“棋盘”难以调整的情况下,要想办法改变路径和实践方式。“五子棋”没有固定章法,谁能绕过壁垒先连起来,谁就胜利。因此我们也希望国家能从全局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推动改革的深入。
不忘初心,担当是改革者的本色
记者:在改革大潮中,你认为年轻干部应保持怎样的状态,在改革中有所作为?
李世涛:我觉得作为改革者,也作为年轻干部,干事业要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和政府时刻保持感恩心。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事业,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哪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将之比喻成列车的话,我们仅仅是其中一个车厢的列车员,跟着列车长的指示,随着历史大势滚滚向前。这中间,如果没有普及开来、深入人心的改革理念,没有形成改革氛围,改革的成果随时可能被丢弃。
从这点上来说,我是很幸运的。9个局归口1个局,26枚印章变成1个印章,是一项大工程,没有省市区三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是完不成的,没有眼下浓郁的改革氛围也是完不成的。
另外,担当是改革者的本色,犯错误是年轻干部的常态,而改革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旦错误出现的时候要勇于承担,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中,年轻干部因为热心工作而犯错误,只要不触及党纪国法,党委和上级领导都能够包容。
在改革中,改革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面临很多需要当机立断、迎头而上的时刻,心思能否稳得住,常常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在我最初接受改革任务时,有领导跟我说,这是将政府最核心的权力交给你们来重新布局,你们心思一歪,就出大事了。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让我时刻不敢掉以轻心。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30日 06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