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2016年09月21日14:1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从乌鲁木齐到上海,4000公里路。五年前,茹仙古丽·依明沿着这条路,从新疆药物研究所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完成了被她称为“永远值得珍藏”的求知之旅。
从1992年至今,如古丽一样的4372名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通过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特培工作”),向内地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企业汲取养分,反哺新疆。仅过去五年,特培学员承担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33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1项,实现经济效益近8600万元。一支靠得住、干得好、留得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正在推动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
选派着眼高精尖——
培养一线“潜力股”
现年42岁的达拉,是博尔塔拉自治州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特培1年间,她参与重点科研课题并多次承担具有挑战性的手术:“这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我会将所学用到新疆医疗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特培工作立足新疆实际,重点培养卫生、教育、农业等基础领域以及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重点支柱产业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注重“高精尖缺”的人才导向,向基层一线倾斜,选送有培养潜力的骨干人才。
每年选出的特培人员有疆内培养和疆外培养两种方式,相关部门根据学员特点确定培养单位,培训时间为一年或半年。“近年来,选送的学员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有些单位的博士生也要接受特培。”新疆农业厅人事处副处长李慧敏道出了变化。
为保证“潜力股”们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做好对接,除了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还为每名学员制定培养计划、配备导师,进行技术带教。
五年来,大多数特培人才回到岗位担纲重任。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卫说:“特培工作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推动了科技创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瞄准能力建设——
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骨干人才的培养单位,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过去五年培养了152名学员,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学员有的被邀请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有的被中国公路学会聘为专家,特别是来自南疆的特培学员,能力提高明显。”
怎样利用好一年的时间做好培养工作?交干院采取成立特培项目组的方式,从学业管理到生活纪律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专题研讨和实地观摩、顶岗实习相结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则专门制定了《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和班委会、临时党支部组织制度等,引导每批学员组建班级,同时为每名学员配备导师,而选派的导师大多承担着“973”“863”等国家重点课题。2015年还首次组织了中期考核,保证培养质量。
虽然在外一年,派出单位并未让学员成为“断线风筝”,而是采取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培养单位合力强化培训效果。“我们建立了包括派出单位领导、授课专家、管理人员、学员的QQ群和微信群,第一时间掌握学员动态,谈心谈话及时查缺补漏。”新疆交通运输厅政治部调研员张爱晴说。
各地人社部门作为特培工作的主要执行和协调单位,积极回应学员学习期间的诉求。2015年一名哈萨克族的学员在东华大学进修期间萌发了举办民俗文化展的想法,上海人社局积极协调,让他梦想成真。
“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塔里木来安家……”,这首传唱了50多年的人才援疆歌谣如今有了不同的版本——一批批新疆少数民族骨干将在内地学到的技能带回新疆,为卫生、教育、农业、畜牧和环保等十几个专业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培养一个 带动一片——
蒲公英效应凸显
“特培人才像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它在东部汲取阳光雨露,飘向新疆,植根泥土,生长并带起一批专技人才。”新疆农业大学师资科科长米热古丽说。
随着一批批人才东去西归,大量科研成果也随之涌现:哈萨克族医生叶尔古丽申报的临床研究项目已通过审批立项;新疆团校讲师艾力·吾买尔,参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中央民族大学“985”项目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马力解决了公司自行施工的光缆难题……
一项项政策有效实施,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条条纽带联通东西,特培学员架起了派出单位和培养单位之间的桥梁,为双方人才互访、经验共享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每年组织培养导师到特培学员的派出地考察调研,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吐鲁番特培学员为中国社科院和当地文物局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共同推动田野挖掘工作;上海医工院与自治区药物研究所开展了4次对口交流,两批科研骨干到上海参观交流,邀请了5名医工院专家前来开展学术讲座。
5年来,从内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选派的15批专家服务团,到新疆开展讲学讲座、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活动,不少专家与新疆有关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
日前,第五批特培工作会议召开,对今后5年的特培工作进行了部署,将继续为新疆培养20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
行走在新疆大地上,无论是基础领域还是支柱产业,都会发现特培骨干的身影,他们为新疆发展出新招、出实招、出重招,滋润着天山雪松,温暖着民族感情。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