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0年间实现安居富民

——库台格力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奔小康见闻

2016年06月26日16:44   来源:新疆日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里有这样一个村子:家家住的土坯房,人人喝的涝坝水,天天走的泥土路,2005年人均收入还不足1000元。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10年后发生了巨变:全村240多户村民全部搬进了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齐全的安居富民小区,住进了如同小别墅般的新房。2015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52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68万元,连续10多年无腐败案件、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等,这个村先后被喀什地区、自治区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的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这个创造奇迹的村子就是巴楚县色力布亚镇的库台格力克村。

和谐的村庄幸福的村民

6月17日,星期五。记者来到了库台格力克村,这个村的村委会没有围墙,村委会办公室的屋顶上竖立着一块大牌子,非常醒目地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写着“有困难找支部”。村委会前的小花园广场上有一排排的健身器械,小广场的边上竖立着库台格力克村的远景发展规划图。

每个星期五是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的日子,这在喀什地区各乡村早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库台格力克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听党课的村民,记者发现听党课的人群中年轻人居多。

村委会旁有一个村民休闲园,走进休闲园里,许多村民坐在林阴架下乘凉,孩子们在休闲园里尽情地玩耍,让人感受到了乡村里的安逸和特有的惬意。

与休闲园相连的是村里的巴扎,每周的星期五也是这个村的巴扎日。虽然是“三夏”大忙的日子,巴扎上的摊位还是被占满了。记者发现,在占有10亩地的巴扎上,摆摊设点的有不少是汉族村民,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汉族村民都是附近团场的,每个巴扎日他们都会在这里摆摊设点卖东西,赶巴扎也成了他们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

在一个卖饮料的摊位前,记者看到几个维吾尔族村民正和几个汉族村民,一边聊天一边喝着啤酒,记者也凑了过去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原来汉族村民有附近团场的,也有本村的,维吾尔族村民除了本村的也有其他村的。巴扎上聊天大多都是相互交流信息,交流彼此地里的种植情况,无论是在养殖方面,还是在种植方面,只要谁提出问题,就会有人想出好办法来解决。

轩国忠是附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八团2连的职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和这个村的维吾尔族村民打交道,库台格力克村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轩国忠告诉记者,这个村以前200多户人家居住得很分散,村委会前自然形成的小巴扎也是乱七八糟的。这几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建设新农村,建安居富民房,几年的时间就在这里建起了安居富民新区,全村200多户村民都集中搬到了这里,还修建了整齐的小市场,每个周五的巴扎就搬到了这里,村民的生活也方便多了。

库台格力克村治保主任艾尼瓦尔·买买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和轩国忠玩在一起,那时候他特别喜欢吃轩国忠母亲做的饼子,轩国忠也喜欢吃艾尼瓦尔·买买提妈妈做的酸奶子,彼此很熟悉。这么多年了相互之间都很了解,大家有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忙。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实惠,库台格力克村把每年的6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用在了服务群众、帮扶群众上,还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给本村考取大中专、内高班、新疆班的学生4000元—1500元不等的就学补助,给去世村民家庭一次性补助1000元—2000元慰问金,每月给予80岁以上老人额外50元的生活补助,为全村村民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并购置车辆,免费接送在镇中学读书的学生。如今,生活在库台格力克村的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我们为有这样的领头人感到幸运和自豪”

在库台格力克村,记者一提到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我们为有这样的领头人感到幸运和自豪!”“村里新建村委会阵地、休闲广场、规划安居富民房、慰问困难群众等大事、小事都会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村民的意见”“各项良种补贴都及时如数给我们发放,还要张贴在公示栏里互相监督”“村干部、党员每个月都会来家里一两次,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困难。”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讲述着村党支部、村干部的故事。

曾担任过20年村党支部书记、已80岁高龄的马木提·艾依提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村一直把“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的民主式管理作为治村的法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只需要做到当好参谋助手,凡事想着群众,凡事依靠群众,凡事从群众利益出发。目前,规范运行“两好”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三务”公开和《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已成为该村固定模式。

1972年就来到库台格力克村的霍元刚对记者说:“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阿布力肯·阿不力米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年轻人。这一届村党支部的干部最让村民满意,村党支部做的事都是让村民们最兴奋和最高兴的事,村里建起了‘豪华’的村民服务中心、‘大大’的休闲广场、‘时尚’的文化大舞台、文化长廊、灯光两场(篮、排球场)、老年活动场所,敞开式图书阅览室,全部面向村民全天候开放。农闲时节或夜晚,村民都会自发聚到这里,读书看报、打球、下棋、看电影,如今我们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在库台格力克村已生活30年的何思绕接过话题对记者说,现如今,村委会成了村民最想去的地方,村干部成了村民最想见到的人,党员成了村民最贴心的人。“2007年家里因用电不慎着火烧了房子,村支书带着村干部帮忙灭火,随后又安排家人住到了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我家很快盖好了房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件事我们一家人一直都记在心里。”

库台格力克村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刘开云对记者说:“村党支部书记阿布力肯经常给我们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婆媳邻里关系,村党支部的每个干部都要当作自己家的事去对待,从细微处关心群众,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村党支部的威信,让村民从心里看得起你。”

“有困难找支部”这句话在库台格力克村不仅写在墙上,还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每个村民的身上。库台格力克村距离色力布亚镇近40公里,种地用水一直困扰着每个村民。村党支部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资金250余万元,打机井、架设电线、安装调压器,让村民吃了“定心丸”。为了解决村民增收问题,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鼓励村民加入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集中连片240套安居富民房,在巴楚县186个村率先达到了整村推进、全民覆盖、整村入住的目标。村民们都纷纷感慨:“好日子来得太快太突然了!”

“小行动”换来“大和谐”

库台格力克村是巴楚县出了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村,一个拥有240户民汉村民的行政村,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与村党支部书记阿布力肯作了交流,他告诉记者,做工作首先要从村民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工作入手。宣传是村委会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宣传工作到位了,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阿布力肯说:“我们村干部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带动人。经常与群众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积极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在党支部大会上有话说在当面、说在会上,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不良倾向做斗争。”

库台格力克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了村里的广大群众,每个村民都把村里的社会和谐稳定当作自己家的事,村党支部也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利用村阵地的活动设施,组织群众开展篮球、排球等体育比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开展文体活动中,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草根文化”,围绕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援疆省市的无私援助等内容,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并搬上舞台。

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宣传教育引导身边的群众。近年来,库台格力克村年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0余场次。“小行动”换来全村“大和谐”,村民们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树立了现代文明的理念,促进了民族团结,营造了和谐稳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记者 朱明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