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记者访延安革命旧址手记

记者 严珊 特约记者 孙利波

2016年06月17日13:31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常随喜摄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延安,有太多往事牵动着人们对历史的回望。

从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扎根延安13年,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捧着一颗真心,披带一路风尘。在党95岁华诞前夕,记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又一次“拜谒”“朝圣”之旅。在信天游高亢的歌调里、在伟人故居朴素的窑洞前、在中共七大庄严的礼堂中、在枣园昏暗的油灯下,追寻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重温历久弥新的延安作风,探究引领民族独立、国家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作风,改变人心向背的关键力量

东方破晓,晨曦微露。阳光拂过黄土高原绵延的群山,斜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泽东同志伟岸的雕像上。

纪念馆展墙上,悬挂着当年人们争相传颂的《延安的“十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发国难财……

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落脚延安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靠什么赢得民众的支持?靠什么挽救民族危亡、扭转浩荡乾坤?

我们从“十个没有”中找到了答案,它所折射出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延安作风,正是改变人心向背的关键力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渡过难关的根基,并最终决定着民族命运的走向。

这是一组人们耳熟能详的镜头:毛泽东身穿打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在土炕草席上,彭德怀穿着降落伞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目睹这一切后曾经感慨,共产党人身上蕴藏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兴国之光”!

1940年,陈嘉庚到重庆和延安等地慰劳抗战军民。在重庆,蒋介石用价值800美元的山珍海味招待他;而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蔬菜请他吃饭,总共花费2毛钱。对比重庆和延安的精神面貌、党风政风,陈嘉庚不禁感叹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无论是跨越国界前来探秘的外国记者、穿越火线涌向根据地的青年学生,还是前来寻找救亡前途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和斯诺、陈嘉庚一样,一到延安就做出判断:“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胜利将最终属于共产党”……

“嚼着草根,百事可做”。正是艰难困苦的环境,造就了党的领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记者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前驻足,他们虽衣着朴素却朝气蓬勃、面容清瘦却目光如炬,神采中焕发出艰难困苦中独有的刚毅和执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是坚定不移的精神追求,使得“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加大炮”的巨大威力,使得“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重庆作风”,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东渡黄河,走向全国”!

从延安宝塔山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跨越。今天,当各种诱惑不断袭来,当不同考验交织而至,共产党人只有继续保持延安作风,才能永远掌握“制胜密码”,把党锻造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整风精神,永葆党的队伍先进纯洁的法宝

宝塔山下,不断积聚在耳畔的历史回声,将记者思绪拉回到7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延安整风运动。穿行在一孔孔窑洞间,记者仍能从一个个生动细节中,感受到老一辈革命领袖的光辉典范。

1943年,延安开始审查干部运动。毛泽东及时发现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对审干工作中扩大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多次开展自我批评。他在大会上说:“整个延安犯了许多错误。谁负责?我负责。我是负责人嘛!”“今天,我就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不是,向大家赔个礼。”

在延安窑洞,周恩来主动检查自己迷信王明“国际路线”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错误,用3个月时间专门读书,总结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在苏北山区,陈毅步行30多公里山路,向开明地主施文舫道歉,检讨自己面对批评时态度比较生硬的问题,并留下了“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的佳句……

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干部,从高级将领到普通一兵,大家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境界得到很大提高,党内达到空前统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转变了党内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党风、文风。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第一次被完整地提了出来,并为全党所接受。

不畏浮云遮望眼。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提出“两个务必”,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从出台“八项规定”、强力纠治“四风”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每当国家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期,中国共产党都更加突出强调作风建设,更加突出强调整风精神,并不断赋予作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问题指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改造的能力,有效提高党应对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

正如习主席所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植根群众,赢得胜利的力量之源

“天下人心归延安”,“万众瞩目清凉山”。延河水旁,看着一批批青年以虔诚之心仰望宝塔山的背影,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延安之所以被称作“圣地”,不仅仅是因为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革命,还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行走在延安革命旧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的这句名言如雷贯耳。

枣园,当年毛泽东等人的居住地,深情见证了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凤凰山麓下,那棵朱德亲笔写下“禁止拴马”,以教导战士爱护群众的小槐树,如今已然参天……

在党的苦难辉煌史上,正是因为立足于坚实的大地,共产党人的目光才能够穿透浩茫天宇和纷繁世事;正是因为根植于伟大的人民,共产党人的臂膀才能筑起“铜墙铁壁”和“钢铁长城”。

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同志带领2000多人的中央直属单位,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转了一年多,敌人硬是没弄清毛泽东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没有给敌人通风报信的群众,而共产党人却通过群众对敌人的行踪了如指掌。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军成功创造了以2万兵力战胜胡宗南23万大军的战争奇迹。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延安时期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是我党我军的力量之源、制胜之基。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2015年春节前夕,习主席重返延安。尽管已过去数十年,党的领袖依旧记得在黄土地的7年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越是时代条件深刻变化、越是执政时间长久,越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