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

何浩民

2016年05月13日15: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传统媒体不加辨别地“拿来”,低俗网语更加恣意地“倒灌”,给社会文明之风带来严重影响。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三大关口的“失守”:标准打折,格调下降,把关缺失。(《人民日报》 5月12日)

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确不乏内涵和深度,而随着网络的发展,部分词语开始变味,用词也随之失范,一些例如“我去年买了个表”、“捡肥皂”、“逼格”等寓意低俗、格调低下的“流行元素”,在网络上如病毒一样传播,少数媒体为“赶时髦”、“博眼球”,也开始以不文明用语哗众取宠,加速了网络低俗化语言的扩散,造成了更坏的社会影响。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新闻媒体和网站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责任,在净化社会网络语言环境、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中应发挥表率示范作用。针对网络用语的“脏乱差”现象,新闻媒体和网站要能够以文明“准线”、道德“高线”和原则“底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使用、不传播低俗词汇,用好的语言引领新风尚,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划出文明“准线”。汉语言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网络语言的大量涌现,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但哪些词语能用,哪些词语不能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一些带有“粗话”性质的词语就同语言创新有着天壤之别,只会误导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个体庸俗向全社会庸俗蔓延。新闻媒体和网站要建立用词标准,并严格遵守规范,坚决把那些内容低俗、缺乏营养、带有“负能量”的词语剔除出去,避免网络用语泥沙俱下,污染汉语言文化。

树立道德“高线”。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反映其道德水准,不文明网络用语出现在新闻和网站上,不仅不能给媒体身上增添光彩,反而拉低自身水平,甚至招来读者反感。因此,新闻媒体和各类网站的管理者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从业人员,端正思想态度,树立优良品格,保持高尚情操,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自觉抵制网络不文明用语,争当文明和善美的播种者。

坚守原则“底线”。低俗网络用语带来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实际上是畸形的,是以牺牲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为代价的,新闻媒体和各类网站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为吸引大众眼球而丧失原则、突破底线。作为一个有良知、负责任、敢担当的媒体,理当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能一味“跟风”,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不随波逐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坚守原则和底线,拿出应有态度,坚决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除了媒体用语要坚守这“三条线”,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也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监管办法,对那些刻意使用低俗网络用语进行“炒作”的媒体和网站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还需要广大民众参与监督,并自觉提高自身对高雅文化的欣赏能力,远离庸俗文化和低级趣味,让低俗网络用语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