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广东职工大讲堂主讲嘉宾焦守云作主题演讲。吴伟洪 摄
“我父亲反复强调,如果你觉得自己脑子里没有智慧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寻找,找到后还要对群众的智慧合理运用,这就是最大的智慧……”4月22日下午,广州南方传媒大厦四楼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不时掌声雷动,焦裕禄的二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做客第23期广东职工大讲堂。她怀着真挚的感情,以《我的父亲焦裕禄》为题,用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女儿眼中的焦裕禄。
整场报告历时近3个小时,大家被焦裕禄的事迹所深深吸引和打动,在毫不吝啬多次给予热烈掌声的同时,几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们过去对焦裕禄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书本、影视作品,今天听了他女儿的讲述后,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生动更丰满立体了,也更能打动我们!焦裕禄精神是可以跨越时代的。”一位职工听众表示。
临危受命 “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
“我的父亲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里,这个村庄叫北部山。”焦守云以焦裕禄的简介开始了大讲堂演讲,她说:“因为太穷父亲小学没有毕业就开始了逃荒、要饭、做长工、做短工、做挖煤工的经历,此后,父亲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1947年随军南下,1953年春天,我父亲又被选调到原洛阳矿山机器厂,即现在的中兴重工。”
焦守云说,在洛矿,因为她父亲表现突出,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厂党委委员,还当过车间主任、调度科长,“这个调度科长就相当于现在我们管生产的副厂长”。
1962年春天,焦守云的父亲被派到尉氏县任县委第二书记参加土改斗争。约半年后,她父亲又被派往兰考,在当时不是任县委书记,同样是县委第二书记,“不是提拔他去兰考当县委书记,他在尉氏县条件相对好,兰考是国家级贫困县,此外,他到了尉氏县或者兰考后,比在工厂里的工资减了40多元。”
“父亲是在兰考最穷最苦最难的时候去的。”在简要介绍完焦裕禄的简历后,焦守云便把话锋转到了兰考——一个让焦裕禄精神弘扬光大的地方。当时的兰考的确“很苦很难”,“庄稼平均亩产只有43斤,往往是一家分到的粮食拿个手绢就给包回去了。”焦守云回忆道。
因此,焦守云认为,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兰考,是临危受命。然而,对于组织的安排,焦裕禄并未犹豫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这样的承诺掷地有声。
为了治理风沙,在风里、雨里、雪里调查情况,100多天时间内行程5000余里,整个兰考县的129个大队,他走了123个;治盐碱地时,他带领干部用舌头一片一片地将盐碱的成分给“化验”出来;治内涝时,为了能看出哪儿高哪儿低,哪儿需要疏哪儿需要堵,顶着“白帐子雨”,他在大雨里打着伞看地势……焦裕禄就是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3个多月时间里就把兰考“三害”的情况、特点摸了个透。
为了践行诺言,焦裕禄还紧密联系群众,他始终告诫自己和手下在工作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始终相信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开会晚了他睡过村办公室的办公桌,睡过老百姓的麦秸草垛,甚至为了弄清兰考牲畜的发展情况,他睡牲口棚,3天3夜与饲养员长谈,“他反复强调,如果你觉得你的脑子里没有智慧了,你就要到群众中去。”焦守云一字一顿地说。
心系百姓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里的一句话,焦守云认为用这句话形容她父亲很贴切,他永远将老百姓的利益和党的利益看作是他最大的工作,也是他最需要做好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的事例实在太多。焦守云说,最让她母亲为难的是,父亲出去工作到底给不给他钱和粮票,由于他在外面总要吃饭,所以总不能不给他装钱装粮票;但是给了,这些钱和粮票又可能不是他自己用的,因为她父亲下乡看到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就会将兜里的钱和粮票掏给老百姓,甚至看到老百姓没有衣服穿,就会将外套脱下来披在老百姓的身上。
焦守云还记得,父亲得了重病时医生给他开了30块钱一副的中药,但焦裕禄觉得太贵而拒绝使用,可是当他下乡发现一个孩子因为生病脸憋得又红又紫,一家人束手无策,看病没有钱,就只好等着孩子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就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下:“这是咱农民的孩子,不管多大代价都要救活。”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1964年,当焦裕禄被确诊为肝癌而且皮下扩散后,他的肚子里已经长满大大小小的瘤子,还骑着自行车在兰考大地跑来跑去,“他不懂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吗?不是的,他总是觉得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说到此处焦守云的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当医院给焦裕禄检查身体的时候需要查肝,因为会疼医生劝他打止痛针,但被焦裕禄拒绝了,他说药这么贵,还是把药留给最需要的人,兰考这么穷他不能天天用这么贵的药。可在他病情最重的时候,当有人去看他,特别是领导干部去看他的时候,他还不忘记老百姓的事,“父亲反复交代说,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访贫问苦的工作,千万千万不能饿坏了人。”焦守云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此时台下掌声如潮。
对家人严格 不能占国家和老百姓便宜
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亲属,都不搞特殊化,这是焦裕禄一再强调的准则,他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比如,他到群众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到村里最苦最穷的那家吃饭,并且不管吃了什么,都要将钱和粮票如数交给群众。
“老百姓的便宜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也不能占。”焦裕禄对家人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处。据焦守云回忆,由于距食堂比较近,她母亲会去食堂提开水,焦裕禄认为这是“剥削”,焦守云的母亲不以为然,但焦裕禄很认真,“我父亲说,‘这个水是从外面拉过来的,将水烧开了,你提来就可以用,你这不是剥削人家的劳动?’”
焦守云还给大家讲了一个她父亲因为两毛钱的事给全县领导干部制定了“十不准”制度的故事。当时,焦守云的大哥看了一场“白戏”(即没有花钱)被焦裕禄知道后,他非常气愤,当场教育了她大哥,并补交了钱,随后,亲自起草了领导干部“十不准”,特别针对领导干部中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做了很具体的规定,明确指出谁看戏谁掏钱,不能看“白戏”。
热爱生活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焦裕禄在工作中一切严字当头,生活上简简单单,尤其在穿着上非常朴素,甚至到了不太讲究的地步。尽管如此,在焦守云眼里,父亲依然高大英俊,“父亲将近一米八的个头,英俊的脸庞,是个不折不扣的山东大帅哥”。
焦守云说,父亲还多才多艺,上小学时就参加了学校的雅乐队,他选择了二胡,是童子功,这一把二胡还让他能在文工团工作,他也出演过男一号,是很好的男中音,“前些年和我父亲一起的老人还说,‘你父亲演的《血泪仇》演得好,把我们都唱哭了。’”
除了能歌,焦裕禄还善舞,因为他个子高,跳起来也很好看,“我母亲个子高高的、瘦瘦的,两个人在舞会上是最搭的一对”。
焦裕禄还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在大连起重机厂隔三差五文章就会被广播电台采用,可赚一块两块的稿费,收入够一家人改善一顿伙食。
在焦守云眼里,焦裕禄非常热爱生活。焦裕禄还是非常喜欢运动的人,篮球打得特别好,“如果场上没有他,大家觉得这一场篮球好像没有灵魂了,就不抱希望了”。
在焦守云的生动描述下,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焦裕禄形象顿时浮现在人们面前。
精彩观点
●我父亲常说,圈要跑圆、理要讲全。该跑的地方要跑到,该讲的理要讲到。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有个约定,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守好父亲这面旗帜。
●我奶奶不识字,可是她从小就教给两个儿子一个做人的道理:天上一颗星照着地上一个人,如果你是好人你那颗星就亮;如果你不是好人、不做好事,你的星就会发暗。
●父亲临危受命、迎难而上,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困难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革命者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嘉宾名片
焦守云,焦裕禄的二女儿,现任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等职,曾获得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长期以来致力于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工作,是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总策划,大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总顾问,大型原创音乐剧《焦裕禄》总策划,《焦裕禄在洛矿》总顾问等。著有著作《我的父亲焦裕禄》。(记者 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