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图壁县,提及“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几乎无人不晓。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把爱传递下去。”26日,操着新疆方言的王桂珍说:“团结互助,乐善好施,是人之常情。”
王桂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阿同汗”(维吾尔语,意为金子一般的心灵)。
“看到困难群众,我就想去帮他们”
2014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专程看望王桂珍大姐和她的“阿同汗”爱心服务队工作室时说:“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桂珍大姐是民族团结的模范,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全社会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要让这种精神像春风一样吹遍新疆大地,温暖每一个人。”王桂珍与她的“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队员把张春贤书记的这番话铭记心底。
今年2月5日,临近春节,天气格外寒冷。这天,家住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团结巷的王桂珍与海泥沙·木沙、陈江、李洋、玛丽亚木汗·吐尔逊等7人,又和往常一样冒着风雪前往呼图壁县园户牧场,给3日晚上因电线短路、房子被烧的艾克拜尔·斯拉木送去了500元现金和大米、面粉、清油……
嘘寒问暖,唠唠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这些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其中却寄托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
30年来,王桂珍固定帮助的老人及残疾人已有十六七个。而她随时去帮助的人,就数也数不清了。
这么多年了,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
王桂珍的话极其质朴:“看到困难群众,我心里就不好受,就想去帮他们。帮了他们,心里就舒畅,睡觉都很香。”
王桂珍老人在66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入党呢?有人问,王桂珍说:“共产党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我入党就是想为周围群众多做点事。”
“生活上向后看,做人上向前看”
说起王桂珍,老伴陈好德的评价是:“生活上向后看,做人上向前看。”
这话一点不假。老两口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老旧楼房里,家电家具,除了儿女们买的电视机、冰箱尚有一些现代气息,其余全是别人家里该淘汰的“古董”……
年轻时,王桂珍要抚养7个孩子,后来还要照顾半身不遂的婆婆和瘫痪在床的公公。她是“五七工”,收入微薄,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桂珍30年如一日热忱帮助他人,社区谁家有困难,她都主动上门,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他们。
一袋米,一桶油,几件衣服,几百块钱,多年来,王桂珍累计捐出的财物已有数万元。从帮助第一个孤寡老人开始,30年来,75岁的王桂珍无偿照顾了240多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老人和留守儿童。
“捡塑料瓶子、纸板子已成习惯了。”王桂珍笑着说:“扔了可惜。”
王桂珍的邻居、“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队员海泥沙接过话茬说:“塑料瓶子、纸板子她都拾上去卖钱,把钱攒够了,买些大米、清油,去看望那些有困难的人。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她就用她老公的退休工资。”
“王阿姨去看望慰问困难户,从舍不得坐车,认为省下几块钱可以买两个馕,对困难户能多一点帮助。”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天宇说:“阿姨平时省下来的钱,都贴补给比她更困难的家庭了。”
曾有人不解:“图啥呢,自己都那么困难,还去帮助别人,能起什么作用?”
“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给有困难的人帮了忙,心情就舒畅,晚上觉也睡得好。”王桂珍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一群像她一样的人,一起分享帮助别人的快乐。
志愿服务队滚雪球般发展壮大
多年来,王桂珍和她的“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用行动践行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如一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
王桂珍的大儿子在克拉玛依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带妈妈去市场买鸡蛋、挂面、清油等,一起看望困难户。常年坚持下来,这已经成了儿子看望母亲时必做的事。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桂珍的事迹在邻里乡亲间传扬,感动一批人,又带动一批人。
“王阿姨的事迹感染了我,我就慕名加入到‘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51岁的李洋兴奋地说:“王阿姨确实不容易,平平凡凡中做了这么多伟大的事情,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把她这种精神好好地发扬下去。”
“她的义举感动了大家,崇拜她并追随做好事的人也越来越多,纷纷自愿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来。”51岁的玛丽亚木汗说。
就这样,像李洋这样主动加入王桂珍志愿服务活动的党员、居民越来越多。
2012年至2013年,社区各族群众先后自发创建了“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和“阿同汗”爱心互助金,主动要求和她一起去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福建宁德市援疆干部也自愿加入了“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
渐渐地,“阿同汗”的美名在各族群众中广为传诵。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以及中央文明办、区州各级领导先后前来看望,对王桂珍和她的“阿同汗”志愿服务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慢慢地,“阿同汗”志愿服务队滚雪球般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呼图壁县“阿同汗”志愿服务总队,下设了“爱心妈妈”“雷锋车队”“团结之花”“健康快车”“金燕子”等127支分队,注册志愿者达到5160余人。
如今,以王桂珍的维吾尔名字命名的“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呼图壁县民族团结和志愿服务的金名片。
一颗金子般的心,温暖了一群善良的人——“阿同汗”志愿服务队,从点滴做起,“阿同汗”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他们是播种者,撒下一粒粒爱的种子。(记者/韩沁言 通讯员/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