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浩: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03月11日09:3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根本转变,使创新成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

 一、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首先,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明显征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因此,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动力,作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根本支撑,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努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先机、争得主动。

其次,这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保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化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是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都在于增长动力转换。更早、更好地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使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实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选择。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历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百年沧桑,大国的兴衰,世界格局的演变,宣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哪个国家率先进行和完成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掌握并积极推广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其经济就会迅速发展,社会就会大步进步,国力就会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就会随之提高。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二、正确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

“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言的。作为对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的超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地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之于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内生依赖性和动力取向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关键是要把握“创新”的真正含义。

一是自主创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点。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靠自主创新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总结,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

二是协同创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下重大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单一主体或领域的活动,而是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多领域协同的结果,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成为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协同创新具有人才更聚集,技术更密集,产业链更长,集中度更高,竞争性更强的特点,能跨越式提升创新驱动效能。因此,当前要积极推动不同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克服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合力。

三是体制创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科技创新的引擎,需要用改革的火炬来点燃。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体制创新,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四是全面创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各种创新,具有创新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内容的全面性、创新范围的全时空性、创新联系的协同性和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特点。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三、科学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一是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目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人才大量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要应对这个严峻挑战,确保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积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是要促进社会资金向科技研发领域不断积聚,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撑。科技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投资,与建设有形的工厂、楼宇、道路等相比,对科技的投资往往更能体现政府的远见和胆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切实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大力实施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活水源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兴盛、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与基础,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源头支撑与关键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在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大力实施国家基础研究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有源之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

四是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法治保障。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和保护,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适时跟进。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其投入是难以收回的,更谈不上获取收益,这样就无法使创新进入良性循环。从全球经验来看,一国经济若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加大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引领世界经济潮头的发达国家,都是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好的国家。相反,凡是未能及时建立和有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鲜有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例。多年来,我国致力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无论是从知识产权的质量,还是从知识产权运用与转化情况来看,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薄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显不足,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针对这些问题,就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切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五是要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推动相关创新政策的宣传、推广和落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需要聚全民之智,集众人之力,让创新文化为民众所吸纳,让创新精神为民众所认同,让创新理念为民众所接受,不断培养全体人民勇于创新的锐气,不断增强全体人民敢于创业的豪气,不断创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时代气息。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