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青海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就我省“三区”建设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我们关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加快推进“三区”建设,请问骆惠宁书记,青海是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提出“三区”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骆惠宁: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方位,建立并增强比较优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责任体现,又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青海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青海多民族聚居,且处于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就是要突出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捍卫国家统一与安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区”建设既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又彰显了青海省情特点。在青海,抓住了“三区”,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就能赢得比较优势,更好在全国大局中发挥作用。
刚才几位代表在发言中所讲的大量事实,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三区”建设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可以讲三条:一是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牢固确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效果在不断显现。二是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增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三是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对共享发展的获得感正不断增加。奋力打造“三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向的,是进行时。我们将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统一起来,继续努力。(记者 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