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外国友人眼中的雷锋——从雷锋纪念馆留言簿感悟雷锋精神魅力

2016年02月29日11:0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外国友人眼中的雷锋

“学雷锋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和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参观,惊奇地发现,一本本厚厚的留言簿上,竟有用二十几种外国文字写下的上万条留言。写这些留言的人尽管肤色、语言和年龄各不相同,但文字中都透露着对雷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美国记者米埃尔留言——

“雷锋精神是人类的财富”

翻阅留言簿,记者意外地看到了几名外国同行的留言。

1989年8月,4名来自美国的记者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他们参观起来十分认真,有时还要和自己笔记本上的记录对照一下。

走到《雷锋日记》展柜前时,一名记者问道:“雷锋为什么要把自己做的好事都记在日记里,是为了给别人看吗?”解说员告诉他们,雷锋助人为乐从不留名,他把做过的好事写在日记里,是为了鞭策自己。同时写日记也是雷锋长久以来的习惯,雷锋的日记里除了做好事,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雷锋的日记是在他牺牲之后才被发现的,如果雷锋不牺牲,他的日记是不会公开出来的。

听了回答之后,4人露出了肯定的神情。离开时,他们复印了关于雷锋的很多资料,每人还买了一枚雷锋像章别在胸前,记者米埃尔在留言簿上写下:“雷锋精神是人类的财富。”

对雷锋好奇的美国人莱德说——

“要鼓励自己向雷锋学习”

2014年3月,春寒料峭。刚在沈阳参加完会议的美国人莱德,和中国同事专程赶到抚顺,来到雷锋纪念馆参观。

莱德对雷锋的兴趣,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莱德过生日时,有人送给他一个中国生产的水杯,杯面上印着一个穿着棉布军装、带着“大耳朵”棉帽、端着枪的年轻人。

10年后,因为工作需要,莱德到了中国,那个杯子也随他漂洋过海回到中国。几名中国同事看到他的杯子时,惊讶地问他:“你居然也迷雷锋?”莱德这才知道雷锋的故事。而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又多次看到雷锋的画像,这才产生了参观雷锋纪念馆的想法。

接近3小时的参观,莱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观看关于雷锋的每一张照片,还让同事把雷锋日记本上的文字一段一段翻译出来。参观结束时,莱德还特地买了本雷锋故事集。他说,一是留作纪念,二是要鼓励自己向雷锋学习。

非洲一名年轻母亲的留言——

“感谢叫‘雷锋’的中国军人”

在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里,有一本特别的留言簿,上面的留言几乎全部是由外国文字写成。解说员艾佳昕告诉记者,这是雷锋生前所在团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从遥远的利比里亚带回来的。

留言簿中,一个小小的手印显得格外不同。“这是一个名叫那乌的非洲小男孩印上去的。”该团副政委徐顺达为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

2004年6月的一天,在塞斯特斯河架设贝雷钢桥的维和官兵完成连接工程后,准备登车返营。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黑人妇女哭喊着越过警戒线,冲到维和官兵面前。

经过翻译,大家得知她叫米扎耶,她的孩子那乌因高烧昏迷,附近唯一能进行抢救的医院在河的对岸,而几天来的大雨把原有的简易桥冲垮了,她希望官兵能够让她和孩子通过这座正在架设中的钢桥到对岸去。

官兵虽然早已疲惫不堪,但为了这个鲜活的生命,纷纷要求继续施工。被中国军人打动的群众,也自发加入架桥队伍。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钢桥提前建好,打通了生命通道,那乌也转危为安。

后来,维和官兵在营区建起了一座小型的雷锋纪念馆。开馆当天,米扎耶带着已经康复的那乌前来参观。在米扎耶的帮助下,那乌在留言簿上按下了这个小手印,米扎耶在手印的旁边写到:“感谢叫‘雷锋’的中国军人,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雷锋日记》翻译者雷夫留言——

“把雷锋故事告诉更多人”

这段留言,是美国人雷夫·罗杰斯写的,他还是英文版《雷锋日记》的译者。

雷夫为什么要翻译《雷锋日记》?这要从他2005年踏上中国土地时说起。走出机场,雷夫搭上出租车,司机用英语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雷夫。出租车司机兴奋地说:“你知道中国的雷锋吗?”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每一个认识他的中国人都会将他的名字听成“雷锋”。刚开始他会很不解地问,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那么熟悉他、尊敬他?知道雷锋的故事后,他干脆把“雷锋”当作自己的中文名字,并萌生了翻译《雷锋日记》的想法。白天,雷夫让公司同事帮他读汉语,他自己做笔记。到了晚上,雷夫就和他的中国太太一起翻译。

如今,雷夫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专业的翻译人员,把《雷锋日记》翻译成多种语言,让雷锋精神传遍世界。

信仰雷锋精神的外企总经理藤田菊雄说——

“雷锋是道德修养很好的青年”

除了雷夫这样的“洋雷锋”以外,还有一个外资企业也开展了集体学雷锋活动。

1989年,日资企业原田工业有限公司在大连成立,在当地农村招聘了近千名十八九岁的青年,由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生产管理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年的3月5日,公司员工参加了由工会组织的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的学雷锋活动。当时的日方总经理高信荣三发现,参加活动的员工回来后工作责任心明显提升。

随后,他让秘书找来有关雷锋的书籍认真阅读。在被雷锋事迹深深打动之余,他觉得雷锋身上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热爱工作的精神,对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很有帮助,便向中方管理人员提出,要在企业中把学雷锋活动坚持下去。

接任总经理的藤田菊雄带领员工参观纪念馆时说,雷锋是道德修养很好的青年,他在工作学习上的钉子精神,不仅中国人要学习,日本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都应该学习。

临别时,藤田菊雄写下留言:“让公司生产的天线,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姜玉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