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记者近期在北方多个缺水省份调研发现,十年前就初露苗头的“拦河筑坝、圈水造景”之风愈演愈烈,一些严重缺水城市以“远眺见山、近观见水”为由,热衷人工水面景观的营造,甚至在政绩驱动下,盲目攀比“水城”建设,炒高周边房地产价格。一边打着“生态宜居”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一边则“水荒”逼近,念歪了生态文明建设经。(经济参考报 2月24日)
为了制造表面亮丽的水景观,引水进城,“拦河筑坝、圈水造景”。一边打着“生态宜居”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一边则“水荒”逼近。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表面上看拦河圈水、盲目造景、非常壮观,实则是不切实际地政绩驱动、盲目攀比,不但导致河流干涸、断流,损害河流本身的健康生命,更是人为加剧了上下游、城乡间的用水矛盾。此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蠢事,既侵占了土地资源,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以环境消耗和特色消失为代价的“圈水造景”,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吗?就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反观当下,热衷于以人造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大大小小的植草种树和圈水挖湖工程愈演愈烈。什么争名人、抢古迹、造“古董”,有的不惜拆巨资复制景点,甚至把白宫等整个建筑“搬”来等等如是,就如报道所述,多地打造水景都不惜重金,工程投资动辄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元计。其实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巫见大巫的又一大手笔。不敢猜想如此大兴人造水景观之风,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的前景如何?但由十年前的初露苗头,到全国现存橡胶坝总量约5000座以上,再到一些水景设施或许因维护缺位或运营成本过高,将在数年后闲置成为摆设,或成为蚊虫孳生的一潭臭水。又该谁警醒?难不成真要等到“烂尾”后,才成为一种真正的警示和镜鉴?
不可否认,“圈水造景”也好,人造景观也罢,古今中外皆有,也有不少取得成功的个例,像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如果为了所谓的gdp,为了辉煌的政绩“圈水造景”,不但缺乏科学的论证,更是在“圈水造景”中盲目攀比,炒高周边房地产价格,既缺乏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也不尊重自然,势必会让“圈水造景”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协调,非但不会提高地方发展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更会让“圈水造景”,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不可估量后果。
按照诸多专家所诉,“圈水造景”泛滥的背后,一方面缘于水景的经济带动效益和随之而来的畸形政绩观,另一方面与水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机制不够科学、健全有关。其实更缘于一些官员虽然拍脑袋草率上马了项目,并一手造就了贻笑大方的投资败笔,“折腾式”的造景乱象,但却鲜有人受到处罚,甚至有人还因此收获了政绩,打开了向上攀升的通道。说到底,还是干部的考核选拔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这种“折腾式”的圈水造景乱象。
一言以蔽之。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城市品位无可厚非。如果能尽快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等,或许能克服“圈水造景”的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私人化的倾向,遏制住方兴未艾的“圈水造景”留下后遗症,不让“圈水造景”成地方经济发展“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