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好华侨"郑文泰

华侨企业家变卖亿元家财重建热带雨林 24年播种绿色梦

2016年02月22日08:28   来源:中国文明网

原标题:华侨企业家变卖亿元家财重建热带雨林 24年播种绿色梦

海南省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无数的植物在这里疯长。它们爱把自己的根扎向泥土,就扎向泥土。它们爱把自己长成扇形,就长成扇形。它们爱把自己开成黄花,就开成黄花。它们爱长多高,就长多高。风也来,雨也来,鸟也来。人退场,这是物的天堂。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70多岁的郑文泰爱看它们。他爱看它们按着自己的本性生活。他自己也朴素得像一块石头,一头刻满年轮的老木桩。他不允许有人打扰它们。

1.一场大病改变人生:放弃所有生意 投身环保

出生于印尼的郑文泰,15岁回到祖国。他曾记得启蒙教育的“第一课”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做,汇聚起来,就是庞大的力量。1964年,19岁的郑文泰被下放到兴隆华侨农场,在这艰难的环境下,磨练了一位富家子弟的意志。郑文泰能常年在庄稼地里重复枯燥的劳作,在盼不到收成的日子里耐心等待。秉性坚韧,且能忍受孤独,这为他后来从事生态保护打牢了基础。“不可能今天种树,明天就是森林花园。”他十几岁时的感悟,支撑了后半生要去完成400年才能完成的热带雨林生态恢复。这青年人还在农场当过办事员、宣传员,半工半读完成了华侨大学植物分类细胞学课程,在兴隆生活的7年,郑文泰褪去了曾拿青春赌明天的叛逆,沉淀了扎实的性情,并从此与兴隆结下不解之缘。

郑文泰眺望自己的植物。图片来源:海南文明网

1972年,郑文泰进入香港大学建筑系学习,3年后,转入台湾文化学院建筑系。此后,郑文泰开始在建筑设计、酒店经营管理行业发展。1984年,郑文泰重回海南,从事酒店业。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郑文泰的足迹也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到堪培拉、塞舌尔,见识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国度,与国内很多地方正以毁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发展相对比,这种景象给了郑文泰很大的冲击,他对其他国家重视生态环境的态度感到震惊。他开始意识到,如果现在不去保护生态,那一个个珍贵的物种将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

1992年,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郑文泰的人生轨迹。那次连续6天的胃部大出血,一度昏迷两天,甚至让他生命垂危。大难不死的郑文泰,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突然觉得,要重新去思考人生的存在价值,在剩下的生命里,我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得更好?我觉得,干脆就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态!”当年,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并积累起巨大财富的郑文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自己的所有生意,投身环保事业。

2.一个决定近乎疯狂 :变卖亿元家产“圈”荒地 修建热带花园

1992年,47岁的郑文泰毅然变卖了自己在香港、广东、新加坡等地的房产、酒店,出资1亿元在兴隆“圈下”了一片当时被称作“西伯利亚”的荒地———1950年代以来的破坏,使这4平方公里土地成为当时被弃荒的区域。在人生的中年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生态之梦。他为践行这个梦想,付出了后半生。

在当时海南地产大热、游资涌入投机的年代,和其他企业家不同,郑文泰“圈地”不是为了发展房地产,而是出于一个在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心———要将这片土地原有的热带雨林恢复起来,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脑子“出了毛病”。

郑文泰集结了20多人的精英团队进了荒山,在今天热带花园海南村西侧找到了一口井,搭起了苗圃棚子,培育恢复濒临灭绝的树种。

同一年,他扛着锄头,在热带花园相思湖畔开始补种树苗,做起了第一批生态群落和片区的修复。

他手拿着GPS定位仪,自己规划,自己测算,找人开荒,修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他自己翻地,自己补种,找来种苗,让它们开心繁殖。终于,绿从地的缝儿钻出来了。

“本地有的,我让它们不会消失;快没的,我从外面引进。”“要考虑动物的栖息条件,鸟类的生活空间,它们存活的关系。”他说。

保护和恢复,这活儿做得的确出色,有一长串的数据可以证明,琼岛一半以上的原生物种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满意地说,绿色的基础打下了。他感谢政府,把他的园保护起来。

郑文泰在植物园。图片来源:海南文明网

以前,人们总说,这老头只顾自己的园子,脱离世俗。现在,他要把绿往外延伸一点,把自己世俗一点。他讲起了经济价值,他在帮助两个村庄建设文明生态村。

周围的山岭他都爬遍了,为寻找海南稀有物种苏铁样本,郑文泰曾从山坡上狠狠摔下来滑落山沟里,不省人事。当他被工人救醒时,第一句话竟喊出:“我找到苏铁了!”

“每次台风暴雨吹倒苗木,他心疼得不得了,快60岁时还自己拿着铲,扶苗、翻地、补种,2005年一个达维台风,他花了3年才恢复完好。”助手黎良金说。

“再往后,让老人心碎的事更多了。他眼看着就在与热带花园相邻的土地,地产商涌进来,大卡车5分钟一趟,拉着砍掉的一车车树木运出去,足足运了两个多月。”

郑文泰是这里的老板,但你绝对找不着他人,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办公地是大自然。

为了恢复原始状态的热带雨林,郑文泰出资邀请了国内外一批专家,有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泰国皇家绿化顾问、中国城建学院园林系教授、中科院广东植物研究所学者等业界精英。他们普查了热带北缘多个区域的地质、水文、森林植被、物种资源以及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从自然界里面找样本、找蓝本。经过郑文泰的努力,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在这里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必须要有大的空间,物种才能在此生存,而这需要巨额投资。曾有老板来找过郑文泰。“割出一小块,换回一大笔,何乐不为?你恢复生态也需要更多钱呐!”员工黄静回忆,那时起,郑文泰就闭门谢客,实在气急了,就反击:“你还够不到值得让我考察一次!”

郑文泰坚定守望着这片生态热土,抵却市场大潮的一切诱惑。入不敷出时,他为了维系自己的绿色梦想,就去帮人去搞规划设计,一次又一次地变卖自己的家产,赚钱再贴给他的热带花园。

数十年风雨过后,他所要圆的梦,其实早已与金钱无关。

3.一个梦想用血汗浇灌:24年守护浇灌出1.2万亩生命力旺盛的绿

凭着24年的守护,24年的血汗,郑文泰在万宁兴隆浇灌出了一片1.2万亩低海拔的热带植被——兴隆热带花园,在这片曾经的“西伯利亚”浇灌出了生命力旺盛的绿。

如今, 兴隆热带花园以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为目的,以各类植物为载体,不断完善该区域生态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一块实验“绿色崛起”的示范园区。现在,在郑文泰的热带花园里,物种已达3400多种,50余万株,珍稀濒危植物70多种,从国外引进栽培珍稀濒危植物八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27种,大批面临灭绝命运的植物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使这里成为一座融自然、人文、农艺、园林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身,最具有热带雨林原生态景观的现代园林,被国家确认为四大环境生态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和物种基因库,并由国家向联合国推荐为“全球环境500佳”,成为“热带雨林恢复”国家级引智推广基地、科教兴国示范基地、侨爱工程项目、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特色旅游十大楷模基地及青少年环境知识教育基地。

郑文泰悉心照料植被。图片来源:海南文明网

郑文泰灌溉植被。图片来源:海南文明网

几十年来,他得到过多少中外专家、华裔同行的无偿支持,都快记不太清了,桌上,还放着美籍华裔专家蔡希灼博士送来的资料,他知道有病害可能危及到园里的植物,特地紧急告知……热带花园成了一个载体,载着华侨们共同的事业,这已不允许郑文泰有任何退却。

“我总被问到为何抛弃亿万家财做生态,其实,有多少漂泊在外的华侨都曾抛弃过财产,为祖国、为故土奉献了全部,又岂止我一个?”

这或许,是每个怀有中国梦的华侨,内心奔涌的诉说。

现在,郑文泰唯一的儿子从事纳米研究,走上了与父亲不同的报国之路,并没有承接郑文泰的衣钵。百年之后由谁来继承他的事业?对于这个担心,郑文泰却看得淡然。在他心里,只要热爱这片绿地,热爱生态事业的人,就是自己的继承人。“只要爱这里的人,就是我的继承人,他不一定要有血缘关系。现在,我反倒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放松。”有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撑,郑文泰有理由相信,他付出后半生守护的绿地,永不会消逝。

他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故乡那片荒芜的热土,种下的是汗水,而生长的却是一片森林。亿万家财化作了亿万粒种子,沸腾热血化作了一座梦幻花园。千金散尽不复来,绿满人间处处春。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郑文泰》、《二十多年播种绿色梦想——印尼归侨郑文泰》、《郑文泰:花王和他的国》等稿件综合,感谢海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24载不舍不弃,从一开始的生意人到现在的“护绿”人,华侨企业家郑文泰不惜变卖家产,出资圈下荒地,投身于恢复土地生态的绿色梦想。他用血汗浇灌出一片1.2万亩低海拔的热带植被——兴隆热带花园,在这片曾经的“西伯利亚”荒地上浇灌出了生命力旺盛的绿。郑文泰对荒地植被的恢复,对海南特有物种和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圆自己的“护绿”梦,更是为故土、为祖国、为以后的生态圆了“绿色”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守护自己脚下的那片“绿”,守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