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力量——引领国际社会回归“常识”

2016年02月18日16:07   

1776年,托马斯?潘恩在其《常识》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一个小岛(英国)来统治一片大陆(北美)何其荒唐!”正是这句近乎“常识”的话语,一举涤荡了北美殖民地民众思想上的蒙昧尘垢,大大推进了美国的建国进程。这就是“常识”的力量,当人们在“常识”的帮助下摆脱思想的枷锁时,会猛然发现——哦,世界原本应该是这样的!

240年后,曾视“人人生而平等”为“常识”的美西方却陷入价值等级论和制度优劣论的思想迷障。而当代中国,则以雄辩的现身说法、掷地有声的国际倡议和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推动国际社会回归人类文明的各种“常识”:

一是让人们意识到国际事务不能由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面对西方国家罔顾“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四处强推民主制度、少数几个国家决定全球经济金融安排、金融危机始作俑者心安理得地向全球转嫁成本、一些大国强国动辄践踏联合国集体决议等“反常识”现象,中国则始终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等《联合国宪章》核心原则,响亮喊出“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大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引起多数国家强烈共鸣。

二是阐释“和则多赢,斗则俱伤”的浅显道理。人类自诞生至今,正是靠着团结合作,方能战胜在体能、数量上远比自己强大的其他种群,实现人类文明的累积性进步。但时至今日,少数国家仍痴迷于零和博弈和排他性竞争。而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提供“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全球公共产品,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建设性斡旋地区矛盾冲突,把“各国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的倡议落到实处,用实践来阐明“和则多赢,斗则俱伤”的浅显道理,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三是拓展了国际社会对文明多样性和制度适应性的思考空间。自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开启以来,“西方中心论”、“人权至上论”、“历史终结论”等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但正是这种一元化的思维模式,严重挤压了人们对多元文明的想象空间,致使不少国家陷入发展和治理困境。而当代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治理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几亿人脱贫致富,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种成功的“现身说法”,促使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深刻领悟“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真正意涵。

四是强化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重要原则。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各国发展水平、禀赋和能力必有差异,遵循“以能定责”、“权责匹配”本该顺理成章。但少数国家却故意曲解甚至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中国,一方面坚持“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坚决反对“只看当前、不看历史”、“自己吃饭、他人埋单”等“反常识”言行,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框架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仗义执言,推动构建一个更公正合理的国际权责分配体系。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和奈斯比特都曾断言,“在未来,中国的价值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实践,均会以一种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影响全球”。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作用,不仅表现为日益增强的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更体现在中国对国际社会旧式思维和行为逻辑的矫正与纠偏。也只有当中国倡导和践行的理念原则不再被视为“例外”而是“常识”时,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会得到更立体的呈现。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力量也必将继续引领国际社会回归“常识”。

(《当代世界》2016年2月刊 季思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常雪梅)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