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中央“六个精准”的要求,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精、更准、更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识别,把“扶持谁”的问题搞清楚。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把人数搞清楚。现在我区总体上还有58万贫困人口,各县、乡、村要对本地实际贫困人口进行再核实,特别是要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把贫困户的数量搞准。要建立动态化识别机制,脱贫的及时销号,返贫的重新挂号,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另一方面,要把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搞清楚。要坚持户户到家、人人见面,加大信息采集力度,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贫困状况、致贫的具体原因、脱贫的具体需求等搞清楚,科学分类,一户一本台账,防止不加区分、简单化统计汇总。确定扶贫对象涉及一系列项目、资金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把识别权交给老百姓,广泛接受监督。
坚持产业带动,把增收致富的关键问题解决好。拔穷根,关键靠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这些年,我区贫困地区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比如西吉的马铃薯、泾源的黄牛、隆德的中药材、彭阳的林果、红寺堡的葡萄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但这些产业规模还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响,龙头企业少,群众参与度不广,抗风险能力弱,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常常出现产品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必须把培育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来抓。要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让每一个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都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等方式,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要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群众利益关系,既要把一些扶贫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也要防止“垒大户”,不能产业发展起来了、企业做大了,群众却得不到实惠。要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服务跟不上,这是影响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最大因素,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总结推广盐池县曾记畔村的经验和做法,大幅增加面向贫困群众的小额信贷,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组建自治区扶贫开发投融资公司,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开展扶贫再贷款,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坚持综合施策,把精准扶贫的措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我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多种多样,要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立足实际,统筹考虑,因户、因人综合施策,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就扶持什么,绝不能搞大水漫灌、上下一般粗,一个药方管全部。要把易地搬迁脱贫作为重要手段,这是我区扶贫开发的一个创举,为全国创造了样板,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治本之策。 我区35万生态移民在“十二五”期间搬迁任务基本完成了,但也出现了移民群众致富能力不强、收入不稳定等问题,有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劳动技能跟不上,有的社会管理、基层组织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下一步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首先要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发展、致富和管理问题,同时还要统筹解决好自发移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十三五”时期,还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好建档立卡8万人的易地搬迁脱贫,提前考虑好“搬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要把生态补偿脱贫作为有益补充,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机遇,争取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方面的支持和生态补偿政策,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将生态移民迁出区和六盘山等生态保护核心区部分贫困群众转为林业工人、护林员等,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要把教育脱贫作为治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教育搞好了,就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要统筹抓好贫困地区各类教育,特别是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引导贫困家庭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各类在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动员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确保不因贫失学、辍学。要把社保兜底作为基本底线,我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近15万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要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等途径解决这部分人的基本生计问题。民政部门和各市县要对现有低保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真正让该享受低保政策的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同时要按照2018年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算算账,每年低保标准提高多少、钱从哪来,都要心中有数,有具体的年度目标、年度任务方案,逐步提高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切实发挥好低保的兜底作用。
坚持补齐短板,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基础设施落后是贫困地区最大的短板。现在到有的贫困村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有的自然村车都进不去,基层和群众反映最多的也是路、水等问题。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都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要重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搞上去。一方面,要加大交通扶贫力度。要致富先修路。要深入实施交通、水利、电力等脱贫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辐射贫困地区的一些重点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既要打通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通道,也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施好危窑危房改造脱贫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要完成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及配套连通工程,全面解决11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到2018年贫困乡镇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100%、贫困村达到85%以上;加快建设一批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到2018年实现贫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服务站,行政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坚持自力更生,把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扶贫先扶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如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不管怎么帮、怎么扶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的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躺着等脱贫,睡着等小康;有的认为贫困户的帽子含金量高,不愿意摘,甚至争当贫困户、贫困村;有的发展能力弱,有项目不敢要、有贷款不敢接,缺技术、没信心、怕失败。扶贫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工作,思想、精神方面的工作比物质更重要。要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把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发扬下去。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意识,不断增强进取精神,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靠双手改变落后面貌。
——摘自李建华在自治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的讲话
相关专题 |
·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