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全区12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实现省级“脱贫摘帽”,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区政府为全区制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随着新年的来临,距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两年时间。怎样通过机制创新改变以往由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该区实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措施,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创新扶贫的新路子。
“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壮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多套餐”,指的是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贫多套餐。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要整合各方资源,着重精准识别,强化帮扶联系,让贫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真正做到“问需式”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为全区群众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保障。
精准扶贫,精确定位是根本
精准扶贫先要精准调研。七星关区委、区政府通过系统调研和数据分析,认为区内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病致贫,占28.08%;二是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占37.38%;三是其他综合因素致贫,占34.54%。
在全面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充分调研论证、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七星关区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构想,并先期安排300万元资金在部分乡镇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提炼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新机制,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自己选择、自主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星关区制定了问需式精准扶贫讲究个性化方案,针对性地为存在不同困难的贫困户提供专门化的脱贫方案。
“一市”——“免费苗木超市”专门针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部分耕地出现撂荒闲置的情况。七星关区按照“问需式”造林绿化的思路,政府出资建起了“苗木超市”,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供贫困户自选自用。
撒拉溪镇沙乐村虽有耕地13247亩,林地875亩,但大伙都以马铃薯、玉米等低附加值的传统作物为主,没有资金来源、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愿望。“一市五金多套餐”让大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希望。
“现在我们村已经种植了100余亩刺梨,4.1公里的机耕道毛路也逐步建成。”沙乐村村主任顾尚琴说,大家对明年的收成充满期待。
同样是通过“一市”的政策,长春堡镇规划种植刺梨12329.7亩,已种植核桃25000亩;朱昌镇的1000亩苗圃基地已经平整完毕,马上就可育苗……只此一项,七星关区每年就得拿出1500万元资金,换来的是数万贫困群众奔小康的希望。
“五金”则是为贫困户们切实做好政策兜底,为此七星关区专门投入资金1.5亿元。“1.5亿元设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动2亿元以上的金融资金和2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项目跟上,资金跟上,服务跟上,我们有信心让全区23.05万贫困人口三年之后全部脱贫。”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介绍。
以特困群众大病医疗底垫周转资金为例,政府投入3000万元,专门为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预付医疗费用的特困群众垫付医药费,在治疗出院后再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等渠道补回垫付资金。
“五金”还为困难群众提供担保和小额贷款贴息。今年8月以来,七星关区已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32亿元,需贴息2640.2万元;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已发放52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已担保贷款4100万元,扶持了26个养殖场,带动上千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五金”切切实实为群众兜好了底,吃下了定心丸。
针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七星关区因地制宜制定了10项“扶贫套餐”,收录了能繁母牛、绿壳蛋鸡、黑山羊、设施蔬菜、脱毒马铃薯等10个方面的种植养殖项目,对选择“扶贫套餐”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给予2-3年的全额贴息扶持。
野角乡天星村贫困户孙先虎,往年在浙江温州打工,听说家乡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后,果断买了回乡的车票,点了“养牛套餐”。
孙先虎申请了2.4万元贴息贷款,自己掏了2000元,买了2头能繁母牛。“买牛都是自家挑好的,有一头还带了个崽。”老孙对自己买的牛很有自信。
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联动保障,确保群众顺利脱贫
做好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是基础,撬动金融是核心,群众自愿是关键,上下联动是保障。“一市五金多套餐”如何保障问需式精准扶贫顺利开展,不得不说起套餐的三大特点。
系统性。“一市五金多套餐”紧扣扶贫开发主题和农业板块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资金保障、风险兜底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套餐”由贫困户主动申报,项目由贫困群众自主实施,区委区政府仅提供技术指导和贷款贴息扶持,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主体责任意识,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导”,扶贫动力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真正做到了“三个转变”。
精准性。“一市五金多套餐”机制内容丰富,操作灵活多样,资金安排、项目安排、扶贫措施等都充分体现了精准的内涵: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人员落实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对每一个扶贫套餐产业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效益,均进行了精心测算,所推荐套餐项目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回报高且2—3年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的优质项目。
创新性。创新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首,更是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必要保障。一是资金使用的创新。“一市五金多套餐”把扶贫资金、财政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各类资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 “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工作机制的创新。主体责任制、督查考评机制、现场观摩评价机制、村级激励机制的建立,充分激励和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了政策的落实;产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解除了金融企业对信贷风险、群众对产业发展风险的顾虑;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及多套餐扶持政策,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或缺乏发展思路的问题。“一市五金多套餐”把扶贫开发、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满意、银行满意“三个满意”,真正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