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
1916年底,蔡元培在留法同窗汤尔和家第一次看到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便被其深深吸引了。蔡元培与陈独秀原是老相识,早年曾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此时蔡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正到处物色文科学长人选。读了陈的文章后,蔡元培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最恰当的人选吗?
当时陈独秀正与他的安徽同乡、上海亚东书店经理汪孟邹在京办事,蔡元培于是便来到西河沿陈独秀借寓的中西旅馆拜访,劝陈到北大就任文科学长。陈独秀舍不得放弃刚刚起步的《新青年》,有些犹豫,蔡先生就天天来找他聊天。后来蔡元培对陈独秀说,你可以将《新青年》带到北京来办,北大有一大批思想独立的教授,他们可以帮你写稿,也可以提高《新青年》的质量和知名度——蔡元培的这番话让陈独秀动了心。
与陈独秀同住的汪孟邹在日记中记下了蔡元培三顾茅庐的情景:“12月26日,早9时,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来访仲甫(陈独秀),道貌温言,令人起敬。”从这天起,“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蔡元培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元老,曾担任过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名望和地位远非陈独秀所比,他的这番诚意感动陈独秀,最终答应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推荐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当时很多人诟病陈独秀没有学位头衔,也没有像样的学术著作,如何胜任文科学长?为了能让这个任命顺利通过,蔡元培特地为陈独秀虚构了学历和履历,称陈“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13日,教育总长范源廉签发了陈独秀的任职命令;15日,北京大学宣布陈任文科学长;同日,陈独秀正式上任,《新青年》杂志也随之迁往北京。
进京后,陈独秀住在箭杆胡同,那里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新青年》的大本营。1917年8月,《新青年》因故停刊,次年1月15日复刊出版,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人相继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期间,《新青年》相继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文章,鼓吹新文化、新思潮,将科学与民主思想带入北大。蔡元培后来在文章中回忆道:“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启明(周作人)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新青年》编辑部和北京大学文科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新青年》的撰稿人和编辑也大都是北大同人,这些思想独立的大学教授和学者积极为《新青年》撰稿,大大提高了《新青年》的质量和知名度。
据知名学者陈明远考证,这些北大教授和学者大都是义务为《新青年》服务,为什么《新青年》杂志取消作者稿酬呢?陈明远介绍:“一方面,他们决心发起新文学运动,为社会尽义务;另一方面,他们都已经得到丰厚的经济生活保障。……就是这种一不依附于官、二不依附于商的经济自由状况,成为他们言论自由的后盾。自己
有了足够的薪水钱,才能摆脱财神的束缚;自己有了足够的发表权,才能超越权势的羁绊。”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有了蔡元培的支持和帮助,有了北京大学这个根据地,才有了《新青年》的兴旺和发达。(王凯)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