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发
何臣莉
毕仁涛
何怡
鱼嘴,长江北岸。阳光洒满江面。
码头上,铁轨延伸,货运专线无缝连接“渝新欧”铁路;码头边,岸桥移动,集装箱装卸繁忙有序;长江之上,船舶开行,一路畅通将货物运达四方……
这里,就是第三代现代化内河港口、国家级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果园港。
这里,是习总书记来渝考察调研的第一站。
在这里,总书记详细听取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现代化港口群布局、铁路公路水路联运、渝新欧国际铁路开行等情况介绍,了解了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内陆地区开放开发以及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视察了长江航运和港口作业,并对港口职工致以新年的祝福和亲切的慰问。
“渝新欧”勾起愉快回忆 赞许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月4日下午3时40分许,一辆考斯特稳稳停在果园港集装箱码头宽大的平台上。总书记下车后,快步来到展板前。
“第一次给总书记介绍情况,刚开始确实有点紧张。”作为现场讲解员的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告诉记者,总书记一开始就问起了重庆的有关工作情况,听得出他对重庆的工作很熟悉,自己的心情也就很快放松下来,不再那么拘谨。总书记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建设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等情况特别关注,凝神倾听,不时插话询问。
“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国内段运行情况怎么样?”总书记关切地问道。沈晓钟回答,重庆到兰州段还在紧张建设中,现在是绕行西安到兰州,今年底重庆到兰州段通车后,还会节省差不多两天的运行时间。总书记听后高兴地说“好”。
在专门介绍“渝新欧”运行情况的展板前,一张照片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照片展现的是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杜伊斯堡亲自见证“渝新欧”列车到站时的场景,当时,总书记对“渝新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看到这熟悉的一幕,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还主动介绍照片上参加活动的德国政要。
目前,“渝新欧”确定了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间、定价格的“五定”班列开行模式,沿线6个国家统一了班列编号,并且实现一次报关查验、全线放行的最高规格通关,最快可12天到达。
“渝新欧”近两年一年一个台阶:2014年突破了100班,达到了130班;2015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257班,其中回程货运达到了100班;2016年,将力争每天开行一班,达到350班以上;到2020年,力争每天双向对开一班,全年达到700班以上。“渝新欧”的中远期目标令人期待,总书记对此给予赞赏。
重庆近年来积极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已搭建起“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对外开放软硬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总书记对团结村铁路口岸的运行情况十分关心,详细询问铁路口岸、保税物流和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情况。得知团结村是全国十八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目前在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时,总书记点头赞许。
凭栏远眺 看集装箱船起货 殷切寄语 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
冬日的阳光在江面上洒下一层淡淡的金晖,照在人身上暖意融融。“总书记就站在集装箱码头前沿平台,凭栏远眺,察看停靠码头的集装箱船起货作业,神情十分专注。”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万发回想起当时情景仍难掩心中的激动。
果园港是按照“前港后园”功能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的,实现了港口、产业、物流三结合。如今果园港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路无缝连接,已吸引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区货物来此中转,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什么时候开建的?”“一艘船能装多少标箱?”“船从重庆出发到上海需要多少天?”“去年港口的吞吐量是多少?”总书记一边注视岸桥作业,一边连续发问。孙万发逐一回答。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几个问题问得很专业也很细致,从中能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果园港的建设、运营情况的关心。
“在了解果园港建设运营情况的同时,总书记还十分关心三峡成库后长江航道的变化情况,对长江三峡大坝的过闸能力也进行了详细询问。”沈晓钟告诉记者,总书记看到果园港港口设施齐备,初具规模,称“这里大有希望”,同时寄语果园港的建设者、管理者一定要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好。
“听了总书记对果园港的嘱托和期望,既感到振奋,也深感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孙万发感慨地说,总书记在百忙之中考察果园港,关心果园港的建设,这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果园港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在重庆实现无缝连接的重要支点,它不单纯是重庆的港口,也是面向整个西部的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努力工作,把果园港枢纽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国家战略中具有辐射力、带动力、聚集力的综合物流枢纽。
《等到满山红叶时》让人印象深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辟论述。他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总书记到重庆考察,十分关心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当听到重庆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并注重把生态工程与富民工程、扶贫工程结合起来,推进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时,总书记特别高兴,频频点头。”沈晓钟回想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沈晓钟说,当时展板上有一幅展现石漠化整治前后变化的图片,我给总书记介绍那是长江边的一片地,石漠化整治之前,水土流失严重,整治后栽上了果树,形成了万亩柑橘经济林基地,不仅有效保护了环境,而且还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听完介绍,总书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近3年来,重庆按照国家的安排部署,对石漠化实行分区施策、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分别达1777、1355平方公里,走出了一条治山与兴林、增绿与增收双赢的路子。
在给总书记介绍情况时,一个细节令沈晓钟印象特别深刻。展板中有张巫山红叶的照片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照片上巫峡两岸峭壁伫立,红叶在壮阔峡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沈晓钟介绍说,近几年巫山充分利用当地漫山的三峡红叶资源,每年举办巫山国际红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刚刚结束的2015年巫山红叶节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巫山红叶节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推手。一番介绍,激发起总书记一段美好的回忆。他微笑着说,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三峡,给人印象深刻。总书记充满感情的话语令大家回忆起美好的往事。
同一线职工每个人握手 与大家合影主动侧身找角度
“看到总书记朝我们走过来,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喊道:‘总书记好、习大大好’。总书记听见后朝我们微笑致意。”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情景,果园港散货码头有限公司理货员何怡一脸兴奋。
察看集装箱船起货作业后,总书记转身朝码头上闻讯而来的果园港职工走来,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地与大家一一握手。
“你是什么工种?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呀?”总书记一边同何怡握手,一边询问她的工作情况。何怡兴奋地说,“报告总书记,我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果园港工作,现在是一名铁路理货员,希望能和果园港一同成长。”总书记听后对何怡点点头说,果园港是一个新港,这里大有希望。你们既是港口建设者,又是管理者,希望你们把果园港建设发展得更好!回想总书记与自己的交流,何怡感觉就像一位长者与晚辈的对话,十分平易近人,感觉很温暖。
“总书记的手,温暖、宽厚有力,握着总书记的手,我感到十分激动!”重庆港盛船务有限公司指导船长毕仁涛激动地回忆起当时与总书记握手的一幕。现场的果园港职工纷纷过来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脸上一直带着温和的笑容,向大家挥手致意:“大家新年好!大家辛苦了!”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总书记,没想到今天来到了我们中间,并和我们一一握手,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果园港果园集装箱公司职工何臣莉激动地说,“今后我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做好,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习大大,我们可以和您合张影吗?”总书记与大家握手后,何怡向总书记提出合影要求。总书记爽快地答应了,并招呼周围的20多名职工一起合影留念。接下来的一幕让大家没想到,考虑到是逆光,总书记主动侧身,找了一个光线好、适合拍照的角度。总书记这个贴心举动,令大家很感动。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咔”声,这难忘的瞬间就此定格。
(记者任锐、李鹏、董延、李健、商宇、余虎、罗静雯、杨冰、张莎、张珺、何清平、李幸、陈波、颜若雯、周松、杨铌紫、周尤,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魏中元、张锦辉,特约摄影苏思、马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