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班子强 村民富

叶 慧

2016年01月04日14: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在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攻坚战中,作为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村(社区)党组织肩负的责任不轻,发挥的作用重大。

记者在一些扶贫重点村看到,村干部们为帮扶低收入农户谋划奔波,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句话:班子强,村民富。

创业能人

让经济薄弱村强起来

“深山沟、荒坡地,有女不嫁下猷阁。”在常山人眼里,芳村镇下猷阁村曾是个穷乡僻壤,村干部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村级考核常常是全镇“垫底”;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抛荒严重。

转变发生在2008年,村中能人徐志坚放下县城9家连锁店的生意,回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我当时竞选村支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村集体强起来,让853位村民富起来。” 徐志坚说。

徐志坚第一步就决定要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将村民抛荒的耕地和山林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成立公司,村委会没有注册资本,怎么办?徐志坚就以个人信用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

随后,村委会用筹集来的资金创办了牛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户则用山林土地折价入股,在基地里种下了木槿、黄花菜、金银花和香椿,投资建起豆制品厂。实行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分红。收益的一半分红给村民,其他作为村集体收入。

运行几年下来,牛角公司效益渐显。徐志坚说,今年黄花菜带来15万元利润;60亩的向日葵丰收,收入有近20万元;牛角秘制豆腐更是畅销市场。初步估算,公司年内收入将超百万元,入股村民不仅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还能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

正是在创业能人的带领下,浙江的一个个经济薄弱村脱胎换骨,变富变强。这期间,他们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创富模式,创造了许多借梯登高、巩固阵地的良招妙法。

以物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上虞市高泾村盘活资产,对闲置畜牧场、预制厂、灰窑等实施资产改造,建立村级家庭工业集聚区,出租给私营业主,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60万元。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24个经济薄弱村打破地域限制,异地购置标准厂房,“飞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各村每年增收8.4万元。长兴县洪桥镇橡树下村向农户返租土地600多亩,进行统一发包,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4万元。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成立丰乐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机具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

看到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不少村民说:“村集体有钱了,村里各项事业就能做起来,村民增收就有盼头了。”

引进产业

让低收入农户再就业

“同片天、同块地,低收入农户为什么就赚不到钱?”

“人不懒,脑不笨,为啥村民生活过得还是穷?”

在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行动中,与低收入农户挂钩帮扶的村干部常常思考反问。他们发现,除了因病致贫、因残受贫的家庭,那些有劳力的低收入人口往往是村里胆小怕亏、年龄偏大、能力偏弱的群体,他们不敢去外面闯世界,留守家中又找不到增收的门路。

村民走不出,那就请客商进来。按照这个扶贫思路,乡村干部们动足脑筋,挖掘资源,招商引商,带动村民就业创业。

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是全省首个跨区移民村。村子原本位于缙云县的高山村,异地搬迁后,村支书主动去温岭、义乌、温州等地招商,请来料加工经纪人到村里设点。如今,村里兴办起13个来料加工点,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还吸引周边村的200多名低收入农户前来打工。

作为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力推动来料加工产业扩大覆盖,壮大总量。2015年全省发放来料加工费预计超100亿元,从业人员年均加工费收入超8000元。

江山市清泉村是个新建村,3780位村民来自6个山区乡镇、42个行政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没有集体资产、没有土地资源,发展困难重重。

然而,清泉村党支部书记吴香华却不畏难,他和村干部一起制定村发展规划,联系省市部门,争取资金,20.5公里的村庄公路铺好了,1.6万平方米的绿地建成了,污水管网全覆盖,网络和电视电话入户到家,银行、卫生所、幼儿园引进到村。

种下梧桐,引来凤凰。看到清泉村生态环境好,来料加工经纪人主动找到吴香华,在村里办起电子产品、服装加工生产基地,招收900多人在此就业。

“做来料加工只能让村民脱贫,不能带动创业。” 吴香华和村两委有更高的目标。他们决定利用村里借钱盖的5层办公楼发展电子商务。

吴香华和村干部去义乌请做跨境电商的村民王京伟回村创业,但被婉拒了。吴香华不死心,又一趟趟找王京伟,对方终于答应回村看看。一个月内,吴香华带着王京伟跑了10趟邮政局,拿到优惠的快递折扣,一举解决乡村发展电商物流成本高的瓶颈。

“是村干部的诚意和村子的发展前景打动了我。”不久,王京伟将亿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落户清泉村。引进企业后,村两委马上组织7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电商培训,去遂昌实地考察,鼓励村民盘活闲置房屋,投入“淘宝村”建设。如今,村里的企业猛增到40多家,全村有2000人从事电商及相关产业,低收入农户全部“摘帽”。

整合村中闲置的土地,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带动低收入农户种菇;吆喝家乡生态资源,请来企业开辟皇菊种植基地,招收低收入农户打工增收;千方百计请来种养殖能人进村办合作社,带领低收入农户种养增收……

在扶贫攻坚行动中,各地基层党组织踏破铁鞋,想尽办法,为村民找致富门路。正如一位山区党支部书记所说:“一人富不算富,带动村里低收入农户真正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敢于创新

让贫困家庭分享成果

异地搬迁、产业帮扶、金融扶贫、社会捐助……在“千策万法”的扶贫举措中,基层干部改革创新,创造了“低收入农户持股”的办法,通过合作扶贫,让贫困家庭“坐收渔利”。

景宁县东坑镇有个白鹤湖水库,湖面面积有1600多亩。望着这么好的资源,竹埠村党支部书记周运怀主动与何村村党支部书记洪克贵商量,两村合作,在水库里放养鱼苗,吸收低收入农户进合作社,收成40%归村集体,其余分红给低收入农户。

当年,12万尾鱼苗放入水库。到年底,水库里养育出了10多万公斤的鱼。低收入农户雷小青笑着说:“入社不投钱,平时做工有工资,年底有分红。村干部是实实在在帮助我们。”

为了让低收入农户有稳定的增收渠道,缙云县新建镇红锦村“两委”积极争取县政府出台的“光伏助农”政策,向县农办、移民办、发改局等单位筹集资金,为低收入农户的屋顶免费安装发电光伏板。红锦村还和光伏产品供给企业谈判,签下了10年免费的维修保养合同。

村党支部书记江周法笑着说,按照一家农户安装2千瓦的光伏发电板来算,全年可发电2000度,卖给国家电网后,每年每户可稳定增收3000多元。“农民坐着就有收成了。”

深居磐安县高山峻岭中的冷坑村,村民们原本荒芜的山林资源被估价变股本。5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继红放下县城小生意,返乡为民增收奔波。他说服仙居的投资者到冷坑村实施“桃花源计划”,44家农户以山林入股,在山地里种上千亩桃树林。桃花盛开时举办“桃花节”,果子成熟时售卖桃子,农业种植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