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自力更生脱贫记

温君凯 范冰洁 王元卓

2016年01月04日14: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面对曾经的贫困,有这样一群勤劳敢闯的浙江人,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走上致富之路。

下山脱贫

致富后想要走得更远

走进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一幢三层楼高的小洋房里,10岁的滕刘晓正在看电视点播节目。客厅墙上挂着的大幅照片场景很喜气,是1999年下山脱贫后村里举行的首场集体婚礼,滕刘晓的父母刘炳青和滕法翠是6对新人中的一对。

“小的刚放学回来,就在村子对面的下杨小学读书,大的在柳城读高三了。”孩子的爷爷刘生明说,下山之后,孩子上学不再难,现在,家里人希望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九龙山村,得名源自九个山头绕村,绵延如龙,大山深处,娶亲难、上学难、求医难、用电难、发展经济难,村里祖祖辈辈都过着“砍砍木头烧烧炭”的艰苦生活。1996年,新九龙山村从海拔1041米的高山上开始搬迁。

今年70岁的刘生明在山上生活了50多年,下山脱贫前,家里一年收入只有300多元。下山后,政府给出许多政策优惠和补贴,新房子的地基只要3元一平方米,总共花了600元;县里还拨了60万元的资金,水、电、有线电视都安装入户。“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刘生明说。

孩子的结婚问题也很快解决。九龙山村以前是个“光棍村”,当年全村189个人,有42个光棍,曾经连续6年没有出生过一个新生儿。下山两年后,新村为中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到2007年时,已有25对新人喜结连理,30个孩子出生。下山前,村里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本村人娶本村人,下山后,媳妇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刘生明的媳妇,就是儿子刘炳青在外地打工时认识的,跟着他到武义的。

如今,刘炳青在武义卖菜。下山后,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以前当篾匠打零工,现在回乡做起了“菜掌柜”,每天开车从城里批发蔬菜,到周边的工业区、大村子零售,一天销售额有上千元;而妻子则在家门口工业区的神龙工贸做车工,家里一年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10月,家里刚刚换了一辆东风小康运输车,下一步,家里打算装修新房子的三楼,再添置几件新家电。

刘生明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但打零工做泥水匠,一年也能赚万把块钱。明年,他还打算在自己田里搭建两个大棚种蔬菜,再帮帮儿子。下山后,收入增加了,开支也多了不少,现在,刘生明一家想得更多的是下一代的问题。“希望他们上好学校,今后能走得更远,最好是到大城市去。”刘生明说,下山10多年后,渐渐富起来的村民们有了更长远的目标。

曾经在大山深处的武义县俞源乡九龙山村,1995年时人均年收入不到380元,1996年举村搬迁到省道上松线边,取名“新九龙山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实现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下山两年后,村里13个大龄男青年找到了对象;到2006年,已有20多条“光棍”携手女友,14对戴上了新婚的红花。下山后,村民当起了工人、老板,2014年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余元,是下山前的40倍。

20余年来,武义创造了扶贫史上的奇迹:把深山区42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异地脱贫,使占全县总人口近1/6的5.1万名生活在穷山窝的农民与贫困告别。如今,武义县下山脱贫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早已超过万元,是他们下山前人均年收入的10多倍。

身残志坚

苦日子越过越甜

这两天,刚结束今年最后两批芦荟采摘的顾仁良还没能闲下来:收拾屋子搬家,联系设计师、施工队,采买原材料……下个月,他家的三层楼小洋房就要破土动工了。“放在以前,这可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想起十多年前,今昔对比,他感慨良多。

顾仁良是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村民,今年55岁,家里两个女儿,一个已经成家,一个刚参加工作。十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身受重伤,一条腿残疾了。当时,全家仅靠顾仁良在橡胶厂打工挣的450元工资维持生活,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为缓解困境,顾仁良又去橡胶厂附近的秦万芦荟合作社打零工。

秦万芦荟专业合作社是海盐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社长万福根曾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失去一条右腿,深知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他创业致富后带领乡亲们一同种芦荟,还结对帮扶残疾人农户。2002年,合作社决定将顾仁良作为帮扶对象,免费给他4个种植大棚种芦荟,不仅送种苗、送肥料,还教他怎么种、如何管。“我当时就想,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真是多亏了合作社。”顾仁良说。

第一年种芦荟,收益不错,一吨芦荟卖到1400元的好价钱,每亩可产出上万元。对生活有了信心,顾仁良的干劲就足。2005年,合作社又垫钱为他新买进4个棚,使种植规模扩大了一倍,收入也随之成倍增长。

“创业路上也曾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就会变好。”凭着一股子韧劲,老顾把日子过出了甜头。如今,他一共种植了19亩芦荟,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顾仁良笑着说,“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而万福根对他的助残帮扶事业也有更多打算,“接下去,我想建10个芦荟孵化大棚,让特别困难的残疾人来管理。他们只需承担土地款,其余的包括种苗、技术、采摘之类的,我们全部提供一条龙服务。”

目前,海盐共有持证残疾人近万名,其中近一半处于就业年龄段,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海盐加大残疾人扶贫力度,目前共在9镇(街道)创建了10个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343户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种植芦荟、手工编织、养殖种兔……如今,海盐县不少残疾人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舞台上,重新找到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致富之路。

曾经一无所有

现在帮助大家一块脱贫

今年48岁的庄博是宁波市鄞州区庄圆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的事业稳稳上升,他的社员们也有了可观的收入,但这一切却来之不易。

2002年,对庄博来说此生难忘。他原本和妻子一起经营两家小型米厂和一个煤气公司,12岁的女儿活泼可爱,日子过得十分踏实。但那年夏天,女儿被查出患白血病。为了救孩子,他和妻子带女儿去上海换骨髓,多次配型,花去了他们100多万元的积蓄,米厂和煤气公司都关门了,还背上了100多万元债务。没想到,第二年冬天,孩子还是因为排异反应,走了。

庄博的生活跌入低谷。无数个夜晚,他翻来覆去地思考一个问题: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庄博回到老家,有了创业种粮的念头,善良的村民将自家废弃不用的抛荒田免费交给他用。2004年开始,他摸索着承包了30多亩地种水稻,一年下来赚了一些生活费。但要想真正脱贫,必须扩大经营。但上哪里去筹集资金呢?

2005年,鄞州区慈善总会推出了“创业脱贫扶一把工程”,向庄博发放了1万元的扶助金。庄博说,这是他这辈子拿到的最温暖的钱,就是这笔钱给了他生机。他用这笔钱买了化肥、柴油,承包田从30亩扩大到了200亩。后来,慈善“扶一把”资金又分三次重点追踪扶助他7.5万元。他的经营规模也从300亩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亩。

经过几年,庄博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买了3台高速插秧机,1台拖拉机,新建了稻谷烘干房。更可喜的是,又添了两个女儿。

庄博重新站起来了。“对于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都心怀感恩。”现在,庄博最大的愿望是带领别的贫困户脱贫。来自金华农村的小吴,刚到庄博的“庄圆合作社”时兜里只揣了300元钱。庄博手把手地指点,帮他联系承包了380多亩田种水稻,现在小吴娶了媳妇,盖了两楼两底的新房;社员老王本来是家禽养殖户,因为禽流感,亏了40多万元,家里几乎揭不开锅。现在老王种上了360多亩水稻,又重新养了鸡、鸭和猪。如今,经庄博帮扶的贫困户已有36户。

当年为庄博雪中送炭的“创业脱贫扶一把工程”,11年来向鄞州区1266户(次)受助对象发放扶助金1067万元,扶助了293户贫困家庭成功创业、顺利脱贫。其中的创业先锋又建起18个慈善扶贫产业基地,鄞州区慈善总会累计慈善投入500余万元,带动424户贫困村民致富,慈善扶贫实现“扶一把”到“帮一片”的转变。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