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好干部就得贴近泥土

张晓峰 胡琼瑶 罗序文

2016年01月03日11:06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好干部就得贴近泥土

村支书主动撤回辞职报告

牢骚发了一箩筐,辞职报告递交了一次又一次,曾经,石首市横沟市镇江家岔村支书杨学文铁了心“走人”。“前不久,我主动撤回了辞职报告。不走了!我还想多干几年哩!”昨日,杨学文对记者说。

杨学文的“一百八十度转弯”,背后有段故事。

江家岔村地处偏远,一无产业二无收入,靠着1000多亩薄田,村民只能维持温饱。“三万”工作队进村后,带来了扶贫资金、脱贫思路。路畅了,水通了,灯亮了,百姓笑了,当了20年村支书的杨学文,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啥叫“成就感”、啥叫“人民拥护”。

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再次强调精准扶贫,为我省第五个年头的“三万”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三万’炼干部作风,扶贫给百姓实惠,干群间的良性互动,让石首的发展气场更足了!”市委书记丁辉说。

两个90后女孩的坚守

桃花山镇青竹沟村委会,两个90后女孩,一个填表格,一个在电脑上录信息,稚嫩的脸上写满认真。

她们是石首市总工会“三万”工作队员敖李、王雨晴,参加工作不久,即被派往基层一线。白天,两人在村里“上班”,晚上,租住在村头农户家,双休日才回城。“不脱贫,不脱钩。”这是工作队签下的责任状。记者看到,全村119户农民,全部以图文形式建档建册,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计划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获得的,短短半年时间,她们已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五轮“三万”,石首市连续获得五个“全省先进”。该市275个村和33个社区,工作组帮扶覆盖率100%。

“农民模样”的机关干部

在调关镇班竹岭村,记者偶遇驻村工作队员曹小恒。

曹小恒是荆州市纪委常委,以前穿惯了西装革履,眼下已是一副“农民模样”。刚从田埂走来的他,一身脏兮兮的。

民情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的感触:脚不沾泥,就无法了解最真实的民情。

工作队的另一个小伙子付军,就职于建设银行荆州分行,从小在县城长大的他,如今挽起裤脚学农民种田,跟着干部挖沟抽水。“有了这段经历,我会终身受益。”他说。“不要像鸭子浮在水面,要做鸬鹚沉到水底。”这是省委领导对全省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的理解是,不沉到一线,不贴近泥土扎根泥土,就不是好干部。”两人表达共识。

“人来熟”们的土办法

“别看他是市财政局副局长,咱们叫他‘人来熟’。”横沟市镇江家岔村农民这样点评王兵。

“你系着领带、带着本子进农户家,农民多半不理不睬;如果‘伪装’成谷贩子、棉花贩子,从农民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能拉近距离。”王兵告诉记者。

“为农民办事,就得用土办法。”石首市“三万”办主任杨维兵认为。

“就拿开会这件事来说,对于机关无比寻常,领导在上面说,员工在下面听;可召集农民开会就不行,人家又不是你的下级,得商量着来,兼顾各种利害关系。”

市扶贫办在驻点的高基庙镇百子庵村修一条路,原本是好事,可农民各有所虑,几次会议下来都没“谈拢”。后来,工作队员想出“户长会”的法子,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出面,做说服工作,结果事半功倍。

把实事办到农民心坎上

最初,工作队进村,农民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当实事办到农民心坎上,党员干部的形象也在百姓心中重塑。

缺水,一直是江家岔村农民心中的痛,千亩稻田望天收,当沟渠连到了水田边,乡亲们伸出了大拇指。

调关镇斑竹岭村几十年因“路”而困、而贫,工作队来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七旬老人付金州说,通路那天好高兴,跟添了孙子差不多!

青竹沟村多年来没有村卫生室,农民看病需辗转几公里到邻村。如今,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建在村头,300余户农民真正享受了家门口看病。

记者在斑竹岭村采访时,一位叫王秋珍的婆婆冒着严寒,摘来了满满一篮橘子,悄悄地放在“三万”工作队员住处。“这是工作队请来的农技员,手把手教我们种的,大家尝尝鲜,是不是好甜好甜?!”老人家笑着问道。(记者 张晓峰 胡琼瑶 罗序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