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坚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峰回路转之处,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打出了一套顺时应势、务实有效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以“治理污水”为突破口,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打出转型升级“倒逼拳”。
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大力培育七大产业,打出转型升级的“引领拳”。
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推出“浙商回归”、“特色小镇”、“市场主体升级”新举措,打出转型升级“助推拳”。
这是集法律、制度、行政、市场、科技力量为一体的“组合拳”,是突出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务实管用的“组合拳”,是“加减乘除”综合叠加的“组合拳”,是倒逼、引领、助推共同用力的“组合拳”。
这套组合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是对浙江经济形态的系统性改造和根本性调理。
在省委、省政府的谋划、部署和推进下,全省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勤练拳、善出拳、出重拳,拳所到处,势不可挡,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成效。
组合拳之 五水共治
释义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背景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长期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水环境综合反映着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五水共治”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说,“五水共治”重在民生,意在转型,是一石多鸟,意义十分重大。
举措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治水的重大决策: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7年总规划投资4680亿元,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并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浙江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全面建立党政领导负责的“河长制”,坚持水岸同治、城乡并治。以“清三河”为重点,切实做到治污先行、标本兼治;以系统治理为途径,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整体联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科技支撑;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切实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切实做到群策群力、全民参与。
成效 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五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浙江发展迈入了产业升级、环境改善、绿水青山再现的良性发展道路。截至目前,浙江消灭超过5000公里黑臭河;11个设区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超过90%;新增2000公里污水管网;城市内涝明显改善。2015年底,浙江将完成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整治;目前22个特色小行业已关闭2557家低小散企业,全省规划新建、改造六大行业园区62个。“五水共治”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浙江新实践,为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组合拳之 浙商回归
释义 吸引在外闯荡的浙商回浙江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背景 民营经济是推动浙江发展的主力军。在浙江,大约每5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是经商办企业的老板。在全球,只要有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就有浙商活动的足迹。目前有600多万名浙商分布在省外各个角落,有200多万名浙商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地区。天下浙商,这是浙江多年发展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战略依托。
举措 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总动员令,把浙商回归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号召广大浙商积极投身浙江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全力开启创新驱动的引擎,努力在创业创新中实现“第二次腾飞”。4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不遗余力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持续打造优良发展环境,不断凝聚浙商力量、联络浙商情感、推动浙商合作,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源泉。
成效 广大浙商坚持高起点、高品质、高端化回归,打造浙商回归“高地”。浙商回归工作呈现高开高走、提质提量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引进项目830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7600多亿元,其中以七大产业为投向的重大项目占到74%。
组合拳之 三改一拆
释义 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
背景 一些粗放落后的市场主体挤占大量的生产要素,严惩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要克服这一现象,只有大刀阔斧拆、改、治。
举措 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浙江坚持拆改工作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探索建立防范和控制违法建筑的长效机制,省人大专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各地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有序推进“三改一拆”,广泛深入开展“无违建县”创建活动。
成效 两年来的“三改一拆”行动,不仅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生产要素无序配、低效配、违法配问题,而且成为依法行政的生动样本、规模浩大的普法运动。原定三年任务不到两年就提前完成,改出了生产生活新空间,拆出了转型升级新天地。截至2015年2月底,全省累计改造城中村1.74亿平方米、旧住宅区1.1亿平方米、旧厂区9416万平方米,拆违3.24亿平方米,整改3.8亿平方米,193.7万户群众直接受益。
组合拳之 四换三名
释义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家名品。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低成本的资源要素,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日益攀升,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就是为了破解浙江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举措 2013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全面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进空间换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业龙头。
成效 浙江通过实施“四名三换”工程,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企业被淘汰掉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特别是庞大的传统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为有巿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2015年前三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3.9%,新产品产值增长12.8%,新产品产值率达30.2%,全省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总量居各省区市第1位,预计全年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35%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组合拳之 四边三化
释义 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背景 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的环境状况,是反映美丽浙江、生态浙江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由于“四边区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快改善“四边区域”的环境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生态浙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举措 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8月印发《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计划到2014年,铁路、国省道公路两侧、主要河道两岸宜林地段绿化率达95%以上,需治理的矿山治理率达80%以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也被列入其中。各地把专项整治工作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科学安排时序,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党团员和干部奋战在最前线,并开展了万名志愿者出征、万名巾帼参与“洁化”、万名网友“购买”碳汇等活动。
成效 目前,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退耕还林、废矿复绿、水土保持、公路绿化等大手笔次第展开,“四边三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四边”区域环境面貌逐步改善,并不断催生公众的环保自觉。对整治后的地方,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在“四边三化”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化和推动这项工作,2014年9月出台《浙江省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方案(2015—2020年)》,计划再用6年的时间分步骤推进深化“四边三化”行动。
组合拳之 一打三整治
释义 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违反伏休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开展渔船“船证不符”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
背景 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22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渔场是全国最著名的优质渔场,曾有“东海鱼仓、中国渔都”的美誉。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捕捞过度扩张,浙江渐陷“东海无鱼”之困。痛定思痛,浙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修复振兴浙江渔场、重振东海‘蓝色粮仓’”的历史重任,实现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举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提出,实施铁腕治渔、修复振兴渔场。2013年6月,浙江出台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实施“五大行动”,即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百万千瓦减船转产”行动、“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基础能力提升“百船千名”行动、“海洋意识强化百千万”行动。2014年5月,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部署动员会,随后印发了《关于修复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全面拉开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大幕。沿海30个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到了刚性考核任务和时间节点倒排进度表。
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浙江渔业生产“无序无度”和“酷渔滥捕”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沿海30个有取缔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完成取缔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全省“三无”渔船船主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依法治渔、守法捕鱼的观念逐步成为共识。通过持续的严打严控,极大震慑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了海洋捕捞“无序、无度”现象,切实保护了海洋生物资源,为转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组合拳之 创新驱动
释义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
背景 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转型升级中的浙江经济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快速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浙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型省份”转变,完成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嬗变。
举措 2013年5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强调要切实把创新贯穿到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之中,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浙江不断加强对创新政策的统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以环境托起平台,以平台集聚要素,以要素催生创新。形成了科技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联动、大众竞相创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成效 经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推进和落实,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活跃,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火热……全省创新基础得到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位,专利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6%。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
组合拳之 市场主体升级
释义 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背景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浙江经济是千家万户式的草根经济,很大一部分是个体户、小作坊、小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一大硬伤,对各类市场主体来一次全面的“强筋健骨”迫在眉睫。
举措 201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主体升级,强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提升市场主体层次。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大对个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转型提升的支持服务力度,增强业主转型提升的内在动力。
成效 两年来,全省共实现个转企16.2万家,小升规8500家。目前全省共有市场主体440万家,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居全国第1位。
组合拳之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
释义 自2015年起,用三年时间,形成全省小微企业创业、培育、成长、升级的梯次发展格局。
背景 在浙江,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老百姓就业、增收、生活等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截至目前,浙江市场主体已超过440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97%以上。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力,亟须培养新主体、储备新力量。
举措 2015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根据扶优汰劣、结构优化的原则,做好“加减法”,引导小微企业走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和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浙江致力于小微企业商事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举措,催生成长型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涌现。同时,通过建立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小微企业素质提升、向好向优发展。注重运用专业服务机构力量,帮助企业嫁接利用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提升其现代化水平。
成效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自今年4月正式提出后,截至目前,全省新增小微企业14.4万家,其中涉及七大产业2.4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4322家,新增“个转企”企业1.2万家。在这些企业中,有427家小微企业在浙江股交中心挂牌融资;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组合拳之 七大产业培育
释义 培育发展信息、健康、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个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万亿级产业。
背景 当前,浙江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同时一些新的力量正茁壮成长,但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衔接”,对于浙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
举措 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系统部署,大手笔推进产业创新,提出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突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作用,推进“互联网+”与浙江经济加速深度融合。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
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产业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的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按下了“快进键”,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强劲发展之势。比如,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25%,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乌镇。目前,全国约有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电子商务及60%的企业间电商交易都依托浙江的电商平台完成。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