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深耕海洋

记者 叶慧

2015年12月30日10: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起点,浙江开启海洋经济追梦的新征程,深耕这片为浙江陆域面积2.6倍的蓝色“大地”。

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30日,舟山群岛新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至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起点,浙江开启海洋经济追梦的新征程,深耕这片为浙江陆域面积2.6倍的蓝色“大地”。

识海:陆域小省建设“海洋强省”

面朝大海,重识海洋。浙江拥有的丰富海洋资源是其他沿海省份无法匹敌的:

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形成了6696公里海岸线,是全国最长,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且宁波—舟山港域是中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

400万亩滩涂资源占了全国滩涂面积的13%,这些滩涂与省内沿海城市以及产业园区紧密相连,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新空间。

另外,浙江海域岛屿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新能源,东海油气资源约占全国的40%,可开发潮汐能的装机容量占全国的40%,潮流能占全国的50%以上,浙江有条件成为海洋清洁新能源大省。

迈向深蓝,浙江步伐坚定有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并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省长担当组长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工作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2011年,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等部门也先后编制了海洋新兴产业、海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象山、玉环、洞头等5个沿海县(区)还享受特殊政策,获得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探索先行,积累经验。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2013年浙江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省”,把原本每年10亿元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每年12亿元。

这一年,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2013—2017年)》,明确今后5年浙江省重点扶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港航物流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8大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建设25个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每年滚动实施200个左右的海洋经济重大项目。

助力“海洋强省”的利好消息不断从北京传来:“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6亿元,支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务院同意舟山港口岸扩大开放5个港区,新增开放面积109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确定舟山市为全国海水淡化试点城市。保监会支持浙江设立航运保险法人机构。

作为国家战略试点,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视,扶持政策接踵而来。

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舟山港综合保税区,随后又批复同意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组建了舟山群岛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出台《关于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创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行政体制的意见》。两年时间里,省政府又先后分两批下放舟山市400项和116项省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给新区赋权加码,轻装上阵。

赶海: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浙江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内的布局,被简称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

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附近海域为两翼,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市47个县(市、区)被纳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新格局中,海是陆的延伸,陆是海的基础,陆海联动,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在浙江陆域,一批批重大涉海工程项目建成落地,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支撑。舟山跨海大桥、杭州湾嘉绍大桥、象山港跨海大桥、椒江二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温州瓯飞一期围垦、温州大门大桥、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嘉兴海河联运工程、台州头门港区、三门核电等一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从2012年到2015年的6月底,浙江海洋经济项目投资额高达7681亿元。

2014年12月26日,当“明州62号”巨轮汽笛长鸣,满载2.78万吨煤炭靠近头门港散杂货泊位时,标志着头门港区正式开港,结束临海市无海港的历史,也开启了台州大港口时代。

自开港以来,这座2万吨兼靠5万吨级码头已经完成76万吨吞吐量。

在港口外围,临港产业迅速崛起:投资33亿元的吉利汽车自动化生产基地投产;华海药业、永太科技等30多家医药企业集聚;安居小区、幼儿园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头门港的建成,让原本盐碱荒滩变成了一座临港新城。

头门港的崛起,可以说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陆海联动的缩影。目前,全省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10个,吞吐能力达12.5亿吨。

发展海洋经济,浙江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全球市场。眼下,浙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推进港口开发和海洋服务业发展。

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宁波—舟山港把中国经济的脉动与全球紧紧相连。宁波、舟山两家大宗商品交易所线上年交易额近20万亿元,发布的交易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宁波舟山海岸沿线,金属矿石、油、煤、粮、集装箱等大型沿海专业化码头阵形井然、遥相呼应。

据悉, 201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7亿吨,稳居全球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1945万标箱,超过韩国釜山港,列全球第5位,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确立。

靠海兴海,浙江“海洋生产力”势头强劲。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本岛分区,仅用15个月就完成3.02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在2014年1月顺利封关运行。今年还启动了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对台小额贸易获批,直航轮班开通。截至7月28日,保税区累计引进企业1016家,入区企业实现贸易总额102.9亿元,成功突破百亿大关。

港口是通向海洋经济的门户,浙江加速港口资源整合的步伐。

今年8月28日,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在舟山揭牌。作为省级海洋资源开发建设融资平台,海港集团将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管控和高效利用全省港口、岸线等海洋资源的战略意图,加快推进浙江海洋和港口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一个月后的9月29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掀开了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据悉,我省正积极向国务院争取《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的批复,以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舟山金塘岛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开发建设的点上突破。

以港口为核心,产业辐射圈在不断放大。在北仑区,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上密集分布着数百个重量级大项目,形成了石化、电力、修造船等大临港工业支柱产业。

此外,通达神州的海铁联运,紧密合作的港口联盟,又让宁波—舟山港货通内陆。2014年“无水港”集装箱业务量达到40多万标箱。

而今,“贯通江海”的梦想更为恢弘。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考察时的指示精神,浙江启动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旨在面向世界、带动腹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画龙点睛”,为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辟新航线。

兴海:海洋产业的蓝色畅想

放眼浙江沿海,金沙灿烂,白帆远影,碧浪长空,万吨巨轮泊岸装卸,跨海大桥串岛如珠……欣欣向荣的海洋产业,预示着浙江“海洋强省”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开拓蓝海,浙江的传统船舶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船舶制造转型。前不久,位于岱山的金海重工江南山基地6号船坞内,其承建的第3艘32万吨原油轮顺利出坞。从订单看,截至今年6月,金海重工在建船舶达23艘,其中高附加值船舶在建数量占比超过50%。

这般转型升级,金海重工并非个例。去年9月,工信部发布首批《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入围企业名单,全国入围50家,其中舟山占据6席。2014年,全省船舶工业完成总产值965亿元。

深耕海洋,海水淡化、涉海信息、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产业正在兴起。

建设中的六横岛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是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建成海水淡化站32台(套),海水淡化总产能16万吨天,居全国前列。

2012年7月,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SX130”海工船,装备有水下机器人收放设施,可实现在船上对水下机器人的遥控操作,对4000米深水下的设施进行检查、修理和安装,为全球首创。

拥有34台风电机组的大陈岛不仅解决了全岛居民用电,还可通过海底电缆每天将60多万度风电送给陆上居民。

护海养海,浙江实施“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对钱塘江、甬江等六大主要入海河流、33个主要入海排污口和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实现了24小时环境监测;建立长三角近海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合作机制;开展“一打三整治”,重拳打击非法捕捞,重振“东海粮仓”……

渔家乐、海岛节、沙雕节、海钓游、游艇产业……浙江海洋旅游丰富多彩。据悉,去年浙江海洋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3.5亿人次,海洋旅游收入4386亿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