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龙 袁卫
回眸5年,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浙江从“两创”、“两富”走向“两美”。而浙江的农业、农村、农民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44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42个现代农业园区遍布浙江田野,总面积为930多万亩的农业“两区”为浙江的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46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58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数以千计的美丽乡村如珍珠般散落在钱江两岸,美丽乡村、美丽经济潮水般涌现,如诗如画的农村新貌不断呈现;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1.6%,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幸福,是浙江农民的真实感受。
回眸这5年,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浙江从“两创”、“两富”走向“两美”,而发生在浙江“三农”领域的变化,尤为可喜。
现代农业加快建设
从“效益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稍加疏忽,人们可能就难以辨别其中的区别。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十二五”期间,浙江始终咬定“高效”和“生态”两个词,将绿色发展作为浙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浙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到“三化同步”,浙江提出“强基础保供给、重转型促增收”,并推出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这一称为“两区”的平台。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要求,深入实施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
“十二五”期间,浙江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6441个,达571.8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2个,达36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累计930多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8.0%。经营模式趋向规模化,2014年,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4.7万个,产业组织固定资产总值1372亿元,比2010年的2.7万个、976亿元分别增长74.1%和40.5%。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14年,全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预计约7321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17955家,农民合作社4.2万家,组建联合社151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751家,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率53.8%;5个市本级和43个县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产权交易40多亿元。
化肥农药科学减量化使用,是生产安全、放心农产品的前提。2014年,浙江农药使用量为5.87万吨,比2010年减少9.8%;化肥使用量为89.62万吨,比2010年减少2.8%;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拆除部分违规养殖建筑,减少粗放式养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014年,生猪饲养量为2689万头,比2010年减少15.2%。
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了休闲旅游等农村新业态加快发展。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观光区总产值181亿元,旅游观光总收入11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0倍和2.1倍。
农业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前奏。2014年,浙江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
品牌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十二五”期间,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三品”生产基地先后创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创建和整合,一大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逐渐在消费市场叫响。
美丽产业脱颖而出
在浙江,乡村的魅力越来越强。每到周末,人们纷纷自驾车子,到农村呼吸新鲜空气,欣赏青山绿水,感受乡村文明。
“十二五”期间,浙江农村工作的主旋律是“美丽乡村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对镇村规划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步推进农村生活、生态环境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美丽乡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基础上的升级版。美丽不仅仅是“面子”,更应该是内在的“里子”。在此原则指导下,浙江加快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赋权、活权、保权”这三权配套工作,落实“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至今浙江已有5个市级、46个县(市、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至今,全省有6120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治理,有2000余个村开展了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治理的同时,全省有1000个古村落和1万幢古民居得到了保护。据统计,全省目前已经建成46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创建了58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占全省乡(镇、街道)总数的44.0%,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美丽乡村”呼唤美丽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脱颖而出。比如,杭州的农家乐、象山的中国渔村、德清的洋家乐、安吉的民宿经济、龙泉的青瓷小镇等,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又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主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建设一批具有江南气息、浙江味道、时代特点的“浙派民居”;打好生态牌、念好产业经,进一步把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依托绿水青山、乡土人文,配套建设休闲旅游设施和景点,以民居民宿、运动休闲、农事体验等为主题,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经营方式上,各地则八仙过海,依托景区景点、集体物业等载体,采用土地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广泛开展“村庄经营”,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
如今在农民人均年收入上,浙江已经连续30年蝉联全国各省区第一。高位基础上再创新高,浙江着力谋求新的突破。
“产权制度改革”是浙江实现农民增收的主旋律。“十二五”期间,浙江建立了“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和5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设立了23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10多个主题的改革试验,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上取得了积极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专门出台意见,就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部署,提出向改革要增收的思路。
在所有农村改革中,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确权登记备受重视。经过大力推进,浙江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林地承包经营权权证颁发率已近100%;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率和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向全覆盖推进之中。与此同时,配套跟进“赋权、活权、保权”工作,实现“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浙江明确提出,要根据生产要素平等交易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省的产权制度交易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还指出,要建立无需第三方担保的抵押贷款制度。
“产权制度”的改革,加上“三位一体”、户籍制度改革等举措,让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十二五”期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14年和30年居各省区首位。其中2014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达到19400元左右,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251元,增长17.4%。农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0亿元和17400元,年均分别增长3%和9%。
在加快农民普遍增收的计划中,浙江始终注意高收入平均数掩盖下的贫困。对26个欠发达县实施“摘帽”工程,在政策上予以更大程度的倾斜,促其形成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对低收入农户,则确定了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家庭工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到2017年,收入比5年前翻一番的目标。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