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平安浙江

记者 叶慧

2015年12月30日10: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浙江,平安建设内涵不断扩展,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平安”建设体系。

境安民富、善政良治。“十二五”期间的浙江,平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5年来,浙江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保持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2%,一直保持全国较高水平,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逐年提高,更加科学合理精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平安建设热情高涨,为平安浙江筑牢根基。

齐心协力构筑社会“大平安”

在浙江,平安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每月必看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

在浙江,平安建设内涵不断扩展,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平安”建设体系。

社会治安稳定是“大平安”的基础。在浙江城市街头,常能看到装备精良的警察在街面巡逻。联防岗亭里,警察上岗、警灯闪亮,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车辆GPS定位、单兵3G视频等高技术被广泛运用。

近年来,浙江公安系统始终对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整合各警种巡控力量,最大限度将警力推向街面,加强街面巡逻。到目前,全省整合配备各类巡防力量20万余人,设立省、市、县三级卡点500余个,实时震慑和打击了街面现行违法犯罪,及时有效防范处置重特大案(事)件。2014年,全省“两抢”、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5.1%、3.04%;全省刑事发案数始终保持零增长。

与此同时,浙江做强社区警务,鼓励和吸引优秀民警沉入社区,全省社区民警数量累计增加20%。推动社区民警配备警务通,按照“走访即录入、录入即核查、核查即比对、比对即研判”的工作方式,动态掌握社区治安状况。

依托“智慧浙江”建设,浙江还积极运用科技防控,推动技防设施建设。全省180多万只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公共场所、公共道路、重要部位视频的多点覆盖监控,让违法犯罪活动无处遁形。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浙江的平安建设始终坚持民意导向,散发为民的热度。

省委、省政府每年安排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安排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特别是这些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城市治堵、食品安全整治等行动,招招有力,群众满意。

动态考核机制,确保了平安浙江建设体现民意导向。每年年初,省平安办都会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修订考核评审条件,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考核结果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考核。

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像2014年的平安考核评审条件,就突出加大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群众权益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考核力度,提高生产安全事故的考核权重,增加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监督抽检、农产品质量检测等考核指标,增加对农村违房改造、零就业家庭、农民工薪酬、残疾人权益保护等考核内容。

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法治化

桐乡市濮院镇是著名的羊毛衫产销基地,本地居民4.6万人,外来人口最多时超过20万人,租赁经济一度使该镇私搭乱建甚为触目惊心:全镇64平方公里土地上,违法建筑曾多达64万平方米。永越村一个小组, 82户人家中, 81户私搭乱建5.3万平方米出租房,年房租收益近1600万元。

2013年3月,借全省“三改一拆”东风,濮院镇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拆违行动。拆违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濮院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姜发挥说,他们的奥秘是发挥专职网格管理员作用。把全镇划分为190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84名。拆违时,专职网格员前期走访摸排,中期宣传发动自拆,后期维护拆除秩序,用真诚赢得民心。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浙江平安建设的一大创新。近年来,这项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省共划分网格10.9万个,落实专兼职网格员23.4万名,组建各类服务团队24.58万支,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到全省所有农村(社区)和对应的家庭。

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基础上,2012年,又顺应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形势,将综治中心提升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资源的重整和功能的拓展。浙江把综治、调解、计生、劳保、民政等与百姓相关的职能都集中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老百姓办事自然方便快捷。

大数据时代,浙江平安建设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在嘉兴,360个新型城乡警务室实现公安网络全无线。民警随身携带的工作“老三样”——登记簿、单、表,被移动警务通、笔记本电脑、信息采集仪等“新三样”替换了。

利用大数据技术,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基层网格员利用手机,可以现场采集信息,并在网上及时进行分析梳理、流转交办、督办反馈。目前,全省共开通PC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13万个,每日网上处理信息2万多件,95%以上的矛盾问题能在镇村两级得到解决。

建起省、市、县三级视频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建设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社会治理信息网;开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浙江信息化推进社会治理的办法越来越有成效。

“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始终坚持法治引领,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逐步将平安浙江纳入法治化轨道。

目前,全省已有3万多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覆盖率为90%以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

群众参与是平安建设的不竭动力

平安,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也是老百姓的基本追求。作为平安浙江的最大受益者,老百姓更是平安浙江的建设者、生力军。

出于这种理念,浙江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热情,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局面。

各地的平安巡防组织,最能体现平安浙江建设的广泛性与群众性。从自发行动到如今有组织参与,目前全省专兼职或义务治安巡逻队就有2万多支、40多万人。

人民调解组织的兴起,给近年来平安浙江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

目前,浙江已在医疗、劳资、交通、环保、物业等15个行业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7200多个。随着新兴行业的兴起,金华还探索在商会、电子商务活动中建立专业调解组织。

据悉,浙江完善警调、诉调、检调衔接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调解平台,有16.7万名人民调解员活跃基层,及时化解各地或者行业里出现的矛盾与纠纷。

化解矛盾纠纷不能只当“消防员”,而是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的发生。从2010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决策前必须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村规民约,因为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符合乡村的发展实际,再加上本身就蕴含着村民自己的智慧,在农村就像是一份“乡土文件”,在协调村民关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上都起到重要作用。

浙江重视发挥这个民间自治的载体,今年开启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活动,全省90%的村(社区)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公约”,弘扬什么、舍弃什么,一目了然,有效发挥社会规范在约束社会行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嘉兴市决定整治残疾人运营车辆,评估时发现风险很高。于是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三项措施:货币化收购三轮车、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安全性高的代步工具、提供就业岗位。结果整治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义乌市举办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时原本设计了一台烟火晚会,风险评估表明,大范围燃放烟花既污染环境又有很大安全隐患,这一项目最终被否决取消。

据介绍,到2014年底,全省共评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民生问题等领域的重大事项6078件,暂停或不予实施187件。

群众的参与自治,在桐乡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该市提出德治、法治、自治 “三治合一”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大治理路径。

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浙江把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0%以上,作为申报平安市、县(市、区)的前置条件。并特别强调,在考核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时,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减少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

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平安浙江建设因此有了坚实的基础、不竭的动力。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