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岑文华
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到率先布局跨境电商,从出口增量提质到引资质量水平双提升,从企业“走出去”到资本、项目、人才“引进来”,浙江扩大开放的脚步,坚实有力。
“开放”,对浙江乃至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来说,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十二五”期间,浙江打开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1—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13127亿美元,年均增长8.8%;其中,出口累计963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自2011年起,出口规模超过上海,居广东、江苏之后,列全国第三位。
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到率先布局跨境电商,从出口增量提质到引资质量水平双提升,从企业“走出去”到资本、项目、人才“引进来”,浙江扩大开放的脚步,坚实有力。
外贸转型提质
最新出炉的浙江外贸“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外贸出口总值1.26万亿元,在全国同期外贸出口总值下降1.8%的情况下,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2%。据测算,目前浙江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比去年底提高0.15个百分点。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在国内结构调整阵痛、国际市场迭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外贸重镇的浙江基本实现了在全国“效益不减,份额不降,位次不掉”的目标。
五年来,浙江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多措并举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总量居优的同时,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产品转型“高精尖”。2015年前三季度,附加值高、占浙江出口四成多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5267.3亿元和748.8亿元,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增长7%,增速领先全省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同时,浙江外贸出口开始从追求量的扩张到量、质并举,从“大进大出”迈向“优进优出”。
服务贸易渐成浙江对外经济新优势。2011—2014年,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累计1216亿美元,其中出口76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4%和19.0%。旅游、建筑和运输等三大传统领域全省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75.7%降至2014年的67.8%;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国际服务外包,以影视动漫为主的对外文化贸易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
外贸市场奠定多元化格局。在巩固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近年来,浙江对东盟、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墨西哥为代表的部分拉美新兴市场的出口保持较高增速。目前,全省出口市场已涉及229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小商品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率先在义乌落地实施,义乌小商品强势拉动浙江出口。今年前8个月,浙江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主的“义乌小商品”出口1120.2亿元,增长48.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
跨境电商方面,目前浙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20%,位居全国第二。随着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正式运作,未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将成为浙江出口的新引擎、新亮点。
全面“走出去”
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浙江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多重积极力量使“走出去”的脚步更加稳健有力。
2014年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浙江义乌驶出,沿途辐射1.3万公里的7个欧亚国家,直抵西班牙马德里。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货运铁路线,为浙江乃至中国进出口开辟出一条新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从义乌向东200多公里,是每天货物吞吐川流不息的宁波港,100多条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经此通达全球各地,蓬勃发展的海铁联运更是串起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与宁波毗邻的舟山,则把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视为“一号工程”——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构建江海联运现代服务体系……今年初,总规模100亿元的舟山江海联运产业投资基金签约;3月,27个与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相关的重大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一系列大动作持续发力。
今年9月23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浙江整合海洋港口资源拉开序幕。此前,宁波—舟山港吞吐量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第五。今后,宁波舟山港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19个港区、600多座生产性泊位,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2000万标准箱,迈上新台阶。
紧跟国家战略,浙商积极布局“新丝路”。目前,浙江在“一带一路”沿线已建成境外经贸合作区5家,吸引入区浙江投资约15亿美元,年带动出口额约10亿美元,另有2家合作区正在建设中,还有一家已批待建。
“一带一路”打开了浙江对外开放新格局,“网上丝绸之路”则让浙江联起全世界。
凭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杭州一举站上“网上丝绸之路”的潮头。截至目前,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拥有下沙园区、下城园区、空港园区3个跨境园区,实现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和进口业务全覆盖。今年上半年,杭州海关共验放综试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2377万单,货值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6倍和107倍。
根据《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浙江计划在三年内累计建成100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成覆盖五大洲主要出口国家的60个公共海外仓,实现“本土直邮”。
目前,浙江全省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约3万多个,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开设各类网店已超过30万家。ebay有2万家左右的大陆卖家,30%是浙企;全国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速卖通,仅义乌卖家就有1.7万家,商品出口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助互联网,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也正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力量。除了传统代理服务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般还整合物流、融资等国际贸易供应链各环节服务。去年7月,“浙江一达通”落户杭州,至今已为1.1万余家中小微出口企业提供外贸综合服务,出口金额12亿美元。
优质“引进来”
大规模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走向世界的同时,浙江也凭借区位、产业、环境等综合优势吸引世界,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2011—2014年,浙江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46.9亿美元,年均增长9.5%,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浙江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4217家,投资总额4736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企业在浙江留下精彩足迹,为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注入新动力。
2012年,上海大众百亿生产项目落户宁波,推开了浙江以汽车整车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新空间;2013年,赛诺菲集团斥资4.29亿元建造的两座工厂在杭州投产,驱动浙江在多元化医药领域更进一步;2014年,思科总部落户杭州,“智能+互联”的智慧城市样板将率先在浙江亮相;2015年,继飞利浦、乐高、玛氏、雅培等一批产业巨头之后,美国荷美尔高端食品、法国莫林调味品、意大利冰激淋3个超亿项目花落嘉兴,浙江生活多了些国际味道。
目前,浙江有174家世界500强共投资企业502个。从最初的合资为主,到独资、增持趋势明显,技术向浙江转移、管理向浙江嫁接、品牌与浙江共享,这些企业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而优质外资看好浙江、选择浙江的背后,是对浙江产业发展前景、民间资本实力和政府效率的认可,也是对浙江扩大开放、优化投资环境的回应。
“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组合拳重塑“浙江制造”,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迅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教育、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渐次崛起,不仅向国内企业抛出“绣球”,更赢得世界资本的青睐。
杭州玉皇山脚下的基金小镇,104家基金机构在全球化市场加快布局,中国的“格林尼治”吸引全世界金融巨头的关注;千年古镇仓前,“梦想小镇”成为浙江创业先锋的聚集地,也是欧美投资浙江的新热点。
交流合作更频繁。作为浙江最大的对外开放平台,浙洽会2011—2014年累计签约投资项目334个,协议利用外资174.7亿美元,实现贸易成交额17.17亿美元。今年,首届中东欧博览会与第17届浙洽会、第14届消博会“三会”同办,近5万名境内外嘉宾、客商云集宁波,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1.9万余名,现场签订的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
不久前刚落幕的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期间,浙商总会宣告成立,全球浙商有了家。“非常振奋人心。这将大大方便浙商高位嫁接全球资源。”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道出浙商的共同心声。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