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小华
也许正是有了几代歌剧人“不疯魔不成活”的坚守,才能让中国民族歌剧在摸索中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加入世界性的歌剧艺术行列
从京剧到歌剧,从中国戏曲学院到中国音乐学院;从“白玉兰”到“梅花”,从“文华”到“五个一”,3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孙丽英曾获得多项国家级表演、戏剧最高奖。
这位低调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拒绝了许多“包装”、“炒作”、“挣大钱”的机会,把毕生的努力和奋斗都放在了推动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上。她曾因一句曲子演绎不到位跟自己死磕,也曾为演绎角色的疯癫状态跑到北京安定医院观察病人。
身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孙丽英每年都有新提案,并且都是她亲身调研后自己写的,从“舞台艺术精品下基层”,到“中国社会老龄化”,再到“为未成年人创建纯净的新媒体网络天地”……
不论在台上还是台下,她都坚守“认真”二字。
从京剧唱到民歌
1988年,孙丽英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二等奖。仅仅过了两年,在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她受邀担任评委。这在历年青歌赛中也是罕有的。
孙丽英本来打算在第四届青歌赛中报名参赛,向第一名冲刺,却突然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要她担任民族组的评委。角色转变太快,孙丽英内心有些矛盾,“我是参加比赛呢还是怎么着?”
后来,乐于接受挑战的她选择了当评委。“突然让你去承担你原来没有承担过的东西,而且你要以非常严谨的专业角度去评判别人,我觉得这是不一样的尝试,作为一个年轻演员,应该大胆尝试各种角色的转换。”
孙丽英的角色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重要转变。
出生于浙江一个京剧世家的她从小随父学戏,11岁就能唱全本的《红灯记》《杜鹃山》。家庭组合出演的京剧《红灯记》选场《痛说革命家史》(妈妈演李奶奶,哥哥演李玉和,孙丽英演李铁梅)曾轰动杭州城,“当时在杭州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小铁梅’”。
后来,孙丽英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到北京读书。就是在这里,她发现了另外一片新天地。
到了戏曲学院她发现:除了“吊嗓子”,还可以伴着乐器练声。偶然一次听了何敏娟老师的声乐课,她被震撼了,原来还能这么练习声音!后来,只要有何老师的课,她都会站在教室外面旁听。有一天,何老师对她说,“你别老在外头,进来听吧!”于是,孙丽英就坐在最后一排听课。
通过上何老师的课,孙丽英知道了歌唱要用气息,逐渐学会运用胸腔和腹腔,改变自己过去完全用假声的唱法,使声音沉下来,转换成真假混合的更为科学的用嗓方法。
1982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她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唱演员。
这时,她歌唱中的“戏味儿”依旧很重,她练声时常被人模仿嘲笑。在乐团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她是沉默安静的。“我那段时间很痛苦,吓得我唱都不敢唱。”
乐团的王志信老师知道了孙丽英的情况后,找到她。孙丽英站在王老师面前唱了一段《红灯记》。唱完后,王老师激动地对她说:“你这么好的底子,为什么不用到歌曲里头来啊?”孙老师鼓励孙丽英把戏曲的精髓运用到民族唱法中,并为她量身创作了京哥《满河惊浪过神州》以及民歌编创作品《孟姜女》《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戏曲与民歌融合的经典之作。
成为“歌剧人”
孙丽英在青歌赛中崭露头角后,各种演出机会纷至沓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总政歌剧团团长被她的歌声打动,邀请她参加歌剧《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的试演。
这时,从小打下的戏曲底子被她很好地移植到歌剧表演中,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眼神表情都更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1992年,她初次踏上歌剧舞台,饰演《党的女儿》中叛徒马家辉的妻子桂英。有一场戏是,桂英看到丈夫出卖同志,受惊吓发疯。角色情绪起伏大,难以拿捏,孙丽英揣摩了许久都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后来,她跑到北京安定医院,隔着住院部的门,观察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
也正是凭借在这部戏中的出色表演,孙丽英荣获了国家“文华表演奖”。之后,孙丽英正式调入总政歌剧团,实现了她的“军装情结”。“到了部队后,感觉像回到了学校,每天训练、每月开会、到基层演出……大家都是一起行动,觉得特温暖,让人有安全感。”
1995年,始终觉得欠缺相对系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孙丽英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跟随金铁霖教授攻读民族声乐硕士。
就是这三年的专业学习,使她对音乐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提升了她对民族声乐演唱以及教学的感知、辨别和审美能力。“不能为了歌唱而歌唱,为了声音而声音。演唱者要通过变换音色来转换情绪。有时为了一种情绪,甚至需要撕心裂肺的破音,而一些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极力保护嗓音,追求一种表面完美的声音。”
作为一名总政歌剧团的歌剧演员,孙丽英不仅演绎了大量红色经典歌曲,而且主演了大量的红色经典歌剧。从《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到《克里木参军》《沙海中秋》,从《芦花白,木棉红》《玉鸟兵站》到《党的女儿》《悲怆的黎明》《野火春风斗古城》……每一个角色,她都用心体会,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据孙丽英介绍,这其中实现了自己在歌剧舞台表演突破的当属2005年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这部戏里,孙丽英一人担当两角——泼辣干练的金环和性格相反的银环,她要实现在歌剧表演空间有限、转场时间短促情况下瞬间完成角色切换的突破。对于她的表演,业内人士给予高度评价:“孙丽英以扎实的戏剧艺术功底和对金环、银环两个角色的准确把握,在不同的瞬间将两个人物一次又一次鲜活地切换了出来,在饰演金环中又不失时机地展现了金环的人性美和女性美。”
中国民族歌剧的铺路石
在记者采访孙丽英的前两天,她刚从新疆考察归来。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跟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到新疆,就部队官兵创业、就业安置工作做实地调研。
调研之余,作为考察团唯一的文艺工作者,孙丽英还要负责用歌声为战士们送温暖。“每次唱完效果都特别好,那些战友们争先恐后上来跟我一起唱。我觉得通过这种关系,让我一下拉近跟他们的关系。”战士们把她当成知心大姐,“跟领导不敢说的一些话都告诉我。”
在部队这么多年来,孙丽英已经数不清下部队演出过多少次,哨所、营房、连队活动室,甚至到部队厨房演出过。
除了下基层慰问演出,孙丽英还有一个重担在肩——培养青年演员,与年轻一辈研究角色、讨论表演、交流心得,手把手地把自己的舞台经验和理论认知灌输给他们。
“我觉得老师是很伟大的,需要自己无私的奉献。你要从一个演员转化为老师,当你接受了这个转换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当看到舞台效果的时候,那种幸福感和你自己在台上演是不一样的,甚至来得更多一点。”孙丽英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她珍爱这个神圣的称谓,也想通过自己的传授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发展铺路。
孙丽英说,她现在比20多年前的自己平和多了。那时的她是当仁不让的舞台红人,是多部歌剧的主角,“总是不停地期待,觉得我的期待就应得到实现”。“到了今天,我就觉得人平和了很多,我应该把我所学的东西、我的艺术传承给学生。”
孙丽英称自己为“歌剧人”。
对歌剧艺术和舞台艺术的极度热爱,才会让她一直保有不变的热情。“只要有歌剧演出,我就会放弃其他一切活动。”对她来说,这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守。“当你一个人唱主角,整个剧组有两三百人在为你一个人服务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为了那点利益而放弃这个演出呢?我们热爱舞台艺术,所以才能放弃一切。”
歌剧艺术是方方面面的配合,不是主角唱得好就能成功。“还有舞台、美术、音响、乐队,还有那些配角,甚至给你拿一个凳子的人,他们都在付出。是他们成就了你,让你这朵红花在舞台上更加艳丽。”
孙丽英是对自己比较苛刻的人,她希望自己经手的每件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即使是现在,她比以前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她依然给自己规定坚持每天练声、锻炼,她说,当你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活着就没有意义了。
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铺路石”,孙丽英让记者看到中国民族歌剧人的艺术坚守和不断探索。也许正是有了几代歌剧人“不疯魔不成活”的坚守,才能让中国民族歌剧在摸索中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加入世界性的歌剧艺术行列。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