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来自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的农村妇女在巴楚神鹿工业园里的纺织生产线上工作。巴楚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作为园区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突破口,神鹿工业园区内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3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一大批农村女性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本报记者朱明俊摄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总纲领。新疆发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谋篇布局,取得了卓著成效。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四个全面’在新疆推进”系列报道,展现新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新变化,聚焦新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新举措、新思路、新亮点,记录新疆各族人民“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奋斗历程。□本报记者/杨英春
在维吾尔语里,“达西”二字的意思是“盐碱地”。金秋十月,记者走进达西村,扑入眼帘的是笔直宽敞的柏油马路、规划整齐的洋楼别墅、特色鲜明的“风情街”、飞驰而过的私家轿车……去年,尉犁县达西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一个欣欣向荣的小康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达西巨变是新疆巨变的一个缩影。2012年12月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新疆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半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半左右,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了全面小康的幸福之约,自治区党委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后发赶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后发赶超打牢全面小康根基
10月26日,2015年前三季度新疆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对外发布:前三季度,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1.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11位,比上半年前移1位,位居西北五省区第1位。
新常态下,面对各种困难,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加快追赶步伐,以20个方面50条措施精准发力,千方百计稳增长,取得了实效。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自治区党委提出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理念,既要发展的速度,更注重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此,新疆掀起了后发赶超的发展浪潮。
无声的数字,诉说着新疆的巨变。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后发赶超的步伐迈得更快:2010年—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1%,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30位跃升至2014年的第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到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73.46亿元。
为了不让南疆掉队,2010年以来,自治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建设和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南疆四地州经济平均增速由2009年的10.5%提高到2014年的11.2%,南疆地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打牢了全面小康的根基,也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了。2014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81元,比2009年增加96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14元,比2009年增加4231元。
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今年“十一”黄金周的一场“朋友圈摄影大赛”就体现了这种升级,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就能饱览疆内外风光——利用长假在疆内外旅游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
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今年前三季度,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对民生建设的保障力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4.27亿元,增长11.4%。其中,用于民生保障包括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等支出均大幅增长。
民之所需,政之所顾,越是困难的时候自治区越关注民生。虽然今年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增速放慢,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不降反增。
为了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这一执政理念,连续6年推进“民生建设年”,开启了民生建设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5年间,自治区民生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1198亿元,2011年1670亿元,2012年1975亿元,2013年2237亿元,2014年2336亿元;2011年实施民生工程22类80项,2012年25类90项,2013年25类100项。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阿尔泰山下,从南疆到北疆,从城市到乡村,民生工程遍地开花,这一时期成为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就业路更宽。2010年至2014年,我区新增城镇就业249.7万人,年均增长50万人;解决30.3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88.6%和82.7%;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09年的166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285万人(次)。
社会保障网织得更密。2011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到2014年底,自治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达到3348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073万人次,增长47%,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1年至2014年,自治区针对南疆三地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地区、贫困山区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4年间,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就达到100.8亿元,执行扶贫项目1.2万个,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扶贫培训77.5万人次,在1902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减少贫困人口139万人。
现在的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生态立区描绘“洁净新疆”画卷
今年7月,在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山村生活了76年的老人苏里坦拜·木哈别克非常高兴,因为那拉提景区盘龙松—乌孙古墓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全长26.188公里,“被轻轻放入大自然”的景区公路让苏里坦拜·木哈别克曾有的忧虑烟消云散——这条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但减少到最小,而且方便了当地70多户牧民的出行,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全疆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用行动描绘“洁净新疆”的生态画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至今,自治区每年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超过250万亩,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分别排第14位和第12位;全区79条重要河流水质优良率由2009年的88.3%提高到2014年的94%,湖库优良水质比例由43.3%提高到6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367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183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曾经在我国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垫底”的乌鲁木齐市,自2012年实施以中心城区供暖锅炉“煤改气”为重点的22项治理工程以来,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4年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创下近20年来最好成绩。
秋日的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村宁静又整洁,谁能想到,2014年以前,这里生活垃圾乱倒、牲畜粪便随意堆放、饮用水不达标。2014年,该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一年时间就发生巨大变化。“村子美起来了,绿起来了,也干净起来了。”村民玛尔胡娃说。
如今,极目天山南北,一幅幅砥砺前行、共赴全面小康的生动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自治区党委正在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朝着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