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上海: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15年10月23日08:4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上海: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

  图为上海双创产业园。资料图片

  人才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和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创中心”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调研,提出:实施人才新战略,首先要转变政府的战略实施模式,从过去一个个具体项目、人物的支持扶持,转变到构建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着力提升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般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自然能够成为人才向往的地方。但放在全球竞争的条件下,今天上海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放在国内视野,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上海也有“短腿”的一面,而在高铁和城际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边界扩大,融为一体,周边城市与上海的差距更快缩小,而诸如生态环境和生活成本优势更加胜出,无疑会对上海吸引和留住人才带来新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创中心”课题组特把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列为上海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第一要素,而且需要积极作为、长期努力。

  1.着力降低居住成本

  课题组认为,在房价居高之下,要确保宜居宜业,必须把稳定和降低房价及居住成本作为当前最需努力的举措。要尊重市场之手,同时也要发挥政府之手作用,实施差别化的空间政策,对中心城区或重要商住圈,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体现开发价值;对高科技园区、高校周边、郊区开发区区域,要通过减免或返回土地出让金、降低开发商税负、提供政府贴息贷款等特殊措施切实降低住房建造成本,并明确这类住房的专用导向。另外可以借鉴新加坡做法,以区县和园区为主体,形成一批政府公共租赁房,以低于市场的租赁价供年轻的创新创业者居住。目前不少园区有建造低房价或低租金人才公寓的积极性,但苦于土地开发投入难以平衡,所以需要市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2.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课题组认为,生态环境也是人才选择创新创业和居留地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渠道更加宽广、畅通,交易手段更加虚拟、网络化,原来只有特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创新资源传统优势正在受到极大挑战,甚至已经出现一些弱化的迹象。同时,特大城市还因人口、产业、交通的过度集中正面临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在弱化其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必须把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上海作为上海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和竞争优势,坚持全球城市的环保标准,坚决淘汰低于标准的产业项目和各类交通工具,统筹推进全市域的农业生态园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城市公园的建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治理,精心设计和整治郊区村庄,让上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形成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

  3.着力提升生活便捷度

  专门研究创新人才的美国学者佛罗里达认为,创新人才喜欢的居住地不一定是有大机场、大超市的地方,而是文化氛围良好、具有波希米亚情调、便于生活的地方。今后科技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都将布局在郊区,但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生活便捷度和城市品质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中,要更加重视郊区新城、新城镇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深度城市化,同时更要精心规划和建设,打造一批更加宜居宜业、更具城市魅力的中小城市。

  二.打造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

  高科技先锋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创新者、领先者,有的已经成长壮大为行业领军者,有的专注于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并具有竞争力。往往高科技先锋企业都以区域集群的模式出现,比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深圳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其中最值得总结的,就是它因特区政策和宽松环境而吸引了一大批创新创业者,造就了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光启等一批成功的高科技先锋企业,集聚了更多正在创新创业中的高科技先锋小微企业,形成了开放、多元的产业链集群。产业链集群,不仅可以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而且可以形成更强更广的人才集聚效应,造就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课题组认为,上海必须在打造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上有更加积极的举措。

  1.进一步扩大张江、杨浦、漕河泾、紫竹等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承载空间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国家级园区已经集聚了一批高科技先锋企业,但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仍有不少差距,如缺少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先锋企业,缺少一批拥有自主技术且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为此要为培育和引进这样一批高科技先锋企业提供最基本的承载空间。在建设用地零增长的现实下,要实施战略聚焦,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倒逼这些园区进一步优化结构、腾笼换鸟,另一方面通过全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先保证这些国家级园区空间拓展。课题组建议把闵行的大紫竹地区作为重点予以空间拓展,因为这里有交大和华师大两所名校,还有上海最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特别是还有18平方公里正在实施整体改造的吴泾老工业基地。如果在城市功能、交通配置、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重点支持,大紫竹可以在集聚高科技先锋企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推进张江、杨浦、漕河泾、紫竹等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学习、敢于实践,学硅谷、学中关村、学深圳,只要有利于高科技先锋企业成长、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发挥作用,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甚至可以用拿来主义。不能用一句我们学不来、学不像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课题组建议可在这四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创建战略特区,把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嫁接过来,把中关村、深圳的成功做法和正在探索的创新实践嫁接过来,把硅谷的模式、机制、文化等嫁接过来。

  3.着力培育或引进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的领头羊

  杭州的阿里巴巴带动了杭州和周边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带动了深圳的信息经济发展。相比而言,上海的大企业,以传统行业的国企和加工组装型外资企业为主,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缺少民营领头羊企业。要把民营高科技企业作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力量,一方面要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低商务成本条件,让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更好成长;另一方面要关注民营高科技先锋企业苗子,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定向培育、定向引进,培育出若干有影响力的集群领头羊。

  4.加快推进郊区工业开发区向高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现在产业用地较多集中在郊区的各个工业开发区,但有较多工业开发区现在集聚的产业项目层次并不高,有相当数量的项目用地多、效益差,属于应淘汰、转移的项目。要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对郊区各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定位,重点是向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通过一些特殊政策手段倒逼园区腾笼换鸟,通过与国家级高科技园、大学和高科技大企业的合作,多建设一批高科技分园。

  三.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开放

  谈到硅谷的成功,必然要谈到斯坦福大学的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为硅谷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员工,并为现有员工提供再教育机会,而且还直接和间接地支持创办了很多高科技企业,被称为斯坦福创业企业。这批由斯坦福大学人员和技术开办的企业,其收入占硅谷经济收入的比重高达50%-60%。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建在台湾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周边,而且还专业配套建设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著名的台积电集团,最早的技术和人员都来自该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所。所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和开放,对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人才的创新创业,是极其重要的。但上海的这支重要力量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按照目前的体制机制,很难承担起这样的重任,所以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活力。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点任务,对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四个方面先行推进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活内在动力

  课题组建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淡化行政级别,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评估导向,促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更多地面向市场和社会实际需要,建设开放型、国际化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方面,要加大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溢出方面的考量力度,并与财政资金的预算分配挂钩,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筹集发展资金。特别在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的申请、使用、考评等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用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智力资本支出。

  2.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成果转化

  课题组建议: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做法,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把在大学、科研院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所获知识产权收益,多数归参与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包括那些担任行政职务的团队负责人;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配置更多的专业人员,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让,并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入股获取发展资金,并增强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分配自主权。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尤其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促使所有的基层单位开放,包括学院、研究所、研究室等,岗位公开招聘、人员无障碍流动、薪酬市场接轨、创新权益充分保障。应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业期间保留其原有身份和待遇;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在职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并可获得相应的个人收入或股份。

  4.深化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建设,促进校区与园区的紧密结合

  现在多数高校都在郊区设立了新校区,而且校区空间面积都比较空余,对此可以在规划上作一些新的突破,除了在校区周围再配置一些创业空间外,还可在现有校区内开辟创业楼宇。比如位于紫竹的交大、华师大校园面积都很大,完全可以腾出一些面积建科技园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设施,也可以建成紧凑型校园。一些高校在市区的原校区现在的利用率普遍不高,也可以考虑辟出一些空间建创业楼宇。

  四.大力引进集聚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家

  集聚和壮大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是促进创业的重要基础,这也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高度认同。风险资本是主要投资于高科技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的资本,它的特点在于一是由专家管理,二是拥有股权式金融工具,三是专注于新兴的公司,而且往往是那些尚未盈利、尚未销售产品甚至还没有开发出产品但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风险投资家被称为创业者的教练,可以推动并引导创业者走向成功之路。上海要充分发挥“四个中心”的功能优势,在引进和集聚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家方面争取更多突破,同时也为提高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力和配置力奠定更好的基础。

  1.构建更加积极的创业投资政策和法规体系

  与美国相比,我们的风险投资还刚刚起步,现在一些发展成功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更多依赖于国外的风险投资。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积极为风险资本行业的成长创造条件。比如必须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更加有利于各种类型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更加有利于创业(风险)资本基金成长、更加有利于社会资金投向创业资本的专门政策。其中也涉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如对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获得的收益,要区别于一般服务业税收;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所形成的损失等应允许作为成本进行税前抵扣;对大学设立的发展基金、社会养老金、社会慈善基金等,可以学习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允许其投向创业基金或直接投向创业企业,并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等等。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性法规,加快与国际的接轨,营造更加良好的风险投资土壤。

  2.建设更加发达、更加规范的企业股权转让市场

  这是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家得以成长的前提条件。除了要降低沪深两市上市融资门槛外,还要进一步扩大新三板市场,让更多的创业企业获得股权转让通道,形成风险投资便捷的退出机制。加强股权托管中心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创业企业的股权流动和管理,逐步形成与新三板不同的股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股权交易法规,更好保护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的利益。

  3.大力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家队伍

  高度重视风险投资家以及天使投资人在创业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那些已有财富积累,并有丰富创业和行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乐于做天使投资人,积极帮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业活动,并通过股权投资实现财富增值。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出台积极的激励和保障政策法规,吸引风险投资家到上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或加盟上海的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大学商学院开设风险投资专业MBA或EMBA,吸收一批工科背景并拥有管理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深度培训,培养一批风险投资家后备人才。

  (执笔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