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出硬招、下重拳,环境治理成就斐然,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做顶层设计绘宏伟蓝图 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金秋时节,福建莆田延寿溪畔,沙洲湿地生机盎然,绿树、河流、飞鸟、游鱼构成动人景致。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清新福建”能成为福建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这是绘就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关键五年——
“美丽中国”,这一极具诗意的名字,在2012年11月,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今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公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是第一个,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农业大学环资学院教授李季说。
既要有蓝图,还要有地基。这是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的五年: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框架基本构建。
——从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到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再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抓紧编制,五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气”污染防治制度系统推进,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
“正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框架,并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开创性、奠基性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 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现状,陕西省加大治理力度,五年开出了一张“亿元罚单”:因污染超标,2010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对渭河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开出380万元的“生态罚单”。1年后,三市再次被罚8900万元。截至2013年,渭河沿线地市共缴纳污染补偿金超过1.6亿元。
“生态罚单”只是国家重拳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五年来,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向污染宣战。
——严格环评审批,源头预防污染。“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诸多行业,总投资7600多亿元;
——强化监管执法,严惩违法排污。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超过以往十年总和。2014年移送案件数达2180件,超过上年两倍;
——扩充资金保障,提升治污“底气”。在2013年中央财政划拨5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去年再划拨98亿元,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10省份大气污染防治。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如此巨大的投入治理污染。我们是在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
既要治标,更须治本,重拳治污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根子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增长变得更轻、更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在忍痛关停1400多个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并将41家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后,过去依靠“挖矿山、卖资源”的河北省临城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并投资构建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探索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据:
2011至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1.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1.6倍、2.2倍,“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2014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继2013年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6%,创下了历史新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二五’以来,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上演了一场绿色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李佐军说。
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 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与各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相呼应,国庆节后,在一场面向首都公众的专题报告会上,陈吉宁公布的“十二五”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
“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已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
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十二五”初期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近两年的每年3起。
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
今天的中国,正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大气——在全国161个被监测城市中,去年未达标城市超过九成;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只要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为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王宇、刘羊旸、崔静、陈炜伟)
相关专题 |
· 聚焦十八届五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