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织密保障之网
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公交站台;白天买菜购物,过条马路就是大型超市;晚上去小区北侧的广场散步锻炼……江苏南通69岁的退休工人孙美英万万没想到,住了半辈子棚户区的她被拆迁安置在城区景色宜人的“锦安花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98万套,基本建成506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和105%。2011年到2014年,全国已开工建设保障房3230万套,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出棚进楼”的梦想。
棚户区改造只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十二五”前4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然而,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14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66亿人、4.77亿人。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使1.43亿老人受益。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768.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005.6万人,人均低保标准为城市428元/每月、农村2947元/每年,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70.5%、109.9%。“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达4884.64亿元。
“财政收入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民生方面的支出。我国将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欧文汉表示。
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夯实民生之本
金秋时节,新疆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纺纱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繁忙。25岁的女工穆开热木·赛买提在车间来回走动,动作娴熟地操作着每一台机器。
今年3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帮扶农村“80、90后”稳定就业为目标的“春雨行动”拉开帷幕。穆开热木就是“春雨行动”以来首批进入企业就业的学员之一,和她一起实现就业梦想的还有上千人。
“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压舱石。解决好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既是一项雪中送炭的民生工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工程。”巴州副州长乌音山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仅在前4年,2011年至2014年就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19万人,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如针对农民工的“春风行动”、针对大学生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月”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信长星说。
更为可喜的是,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就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8%和40.9%。截至9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511.3万户,是2010年底的6倍多;注册资本(金)162.6万亿元,是2010年底的近3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完成我国就业发展目标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十二五’就业中的突出亮点。”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
共筑幸福之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十二五”前4年,我国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城乡就业人员增加到7.7亿人,就业质量逐渐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GDP增速,且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7.2%,今年有望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自2012年稳定在4%以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快速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科学制定环保标准,严格把关环评审批,加大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力度,环境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这些具体务实的举措,都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社会治理就是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丰足、幸福平安、和谐有序。
“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个民生显著改善、人民富裕幸福的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周天勇说。(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齐中熙、樊曦)
相关专题 |
· 聚焦十八届五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