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社区医院如何叫好又叫座

 

2015年10月15日09:58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社区医院如何叫好又叫座

10月13日,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医护人员正在为儿童接种疫苗。 记者 许昊 通讯员 陈文胜 摄

被居民称为“家门口医院”的社区医院,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了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但实际存在的诸多短板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真正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服务上门 患者身心受益

日前,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 “家庭医生健康行”活动走进华润幸福里小区。许多居民早早就来到小区广场,或咨询、或体检、或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现场为居民细心诊疗,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正在量血压的王奶奶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己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今天来做个免费体检,平日家人头疼脑热的,也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不用排队,医务人员态度特别好,就像自家邻居一样”。

“我们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满意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中医药服务。 ”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成云告诉记者,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成立全科服务团队,下设家庭医生服务小组,尽职尽力服务居民,赢得了居民信任和称赞。

王良德老人家住南七街道秀水花园小区,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直接受益者。王良德患有严重脑中风,瘫痪在床。由于老人个子高、身体重,老伴和女儿想给他翻个身都很难,更别说送他出门就医。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全科医生于大勇作为家庭医生,上门为王良德治疗偏瘫,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开展用药和生活饮食指导,并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使老人身心健康都有很大改善。

孙成云介绍,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辖区居民提供 “点对点、面对面”预约式服务。 “点对点”是家庭医生与居民一对一,提供“绿色通道”转会诊、大医院专家预约门诊等辅助平台、病人康复、家庭护理指导等服务;“面对面”是家庭医生与居民群体一对多,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咨询、义诊、健康体检和小区慢病患者随访、签约对象健康管理等预约式服务。截至今年8月底,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已签约3356户8017人。

现实困境 制约长远发展

在社区医院采访时,有部分居民向记者反映,社区医院相较于大医院,虽然就医方便和服务态度好,但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远远落后,如果这方面能改善,那就能真正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看病不再难。

“除了居民盲目相信大医院、名医生的因素之外,社区医院确实存在短板。 ”合肥市包河区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坦言,“庙小留不住大菩萨”,别说名医,就是出自医学名校的应届毕业生,社区医院也很难留得住。即使能招到一些年轻医生,大都是在社区医院“过渡一下”,积累一定经验后就“另攀高枝”。此外,医疗设备、药品等不足,也常常让居民“过门而不入”。

“社区医院医生收入低,职业发展也受限制。 ”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杨友金告诉记者,社区医院不仅要接诊医治病人,还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非常大,但收入却远远比不上同样劳动量的大医院的医生。由于社区医院很少有机会参与疑难杂症医治实践、接触最新的医疗技术,个人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社区医院医生“职称晋升难”。

2012年从安医大本科毕业的小刘,选择到合肥市的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现在,小刘正备战研究生考试,打算通过考研离开社区医院。 “每月收入就3000元钱左右,评职称更不抱希望,比我先进来的医生都没动静。 ”小刘说,同班同学中,进公立大医院的自不必说,就是进普通民营医院的,也比自己的收入高出不少。

“去社区医院就医本是图个方便,但常常看病后却拿不到药,还得跑药房或大医院,平添麻烦。”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张大爷抱怨。不久前,张大爷因患中耳炎到所在的社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开了支滴耳油,但药房却没药。张大爷跑了好几家药房都没买到,最后还是在安医附院买到。“早知这样,就直接到安医附院看病了。 ”张大爷说。

加大投入 补足医疗短板

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4人,本科以上学历17人,大专学历2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服务辖区街道面积约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万余人。目前,中心门诊量每天两三百人,据孙成云估计,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门诊量还会增加。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人员和硬件设备,都需要政府拨款。”孙成云说,只有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区医院才能补足人才、设备、药品不足的短板,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

作为全国医疗改革的 “领头羊”,我省正努力破解社区医院发展的困境。去年,我省新公布的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向基层倾斜,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晋升职称取消论文要求,对县一级以下人员职称外语考试不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取消‘论文门槛’,为社区医院招纳人才带来利好。 ”合肥市包河区社区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社区医院有职称评定优势,不仅有助于招到年轻医生,还能吸引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政府鼓励支持我们与大医院交流合作。”孙成云告诉记者,许多社区医院都派医生到安医附院、安徽中医院等大医院进修,还通过“医联体”合作平台,请大医院专家坐诊、传帮带,为社区医院医生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根据社区医院的职能定位,其在基本医疗之外,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但现实中往往只重视医疗,不重视公共服务,造成对社区医院评价不公。上海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究所所长鲍勇曾指出,社区医院的评价指标要区别于大医院,不应以治疗多少病人为目标,而应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引导社区医院通过各种服务、健康干预,让辖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推动社区医院“两条腿走路”、全面发展。

·街谈巷议·

让社区医生有更多“获得感”

朱胜利

社区医院既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要负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其中的医生任务繁重,常常“一个顶俩”。然而,相较于同行,社区医院的医生收入、职业发展、社会认同等都处于较低水平。夯实基本医疗服务基础,必须给社区医生更多实实在在的关怀,激励他们坚守岗位、守护居民健康。

我省去年公布的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取消了对社区医院医生的论文要求,打破了社区医院医生职称晋升瓶颈。这迈出了关怀社区医生的第一步,未来还需采取更多举措,解决经济收入、社会认同等关乎社区医生切身利益的难题,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

让社区医生有更多“获得感”,首先要提高经济收入。社区医生“干得多、拿得少”是目前不争的事实,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社区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给予政策倾斜,提高社区医生工资收入。社区医生收入提高了,才能更安心地投身居民健康服务。

帮助实现职业理想,是增强“获得感”的关键。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许多社区医生都渴望有机会不断磨练、提高医技。卫生主管部门及社区医院要努力推动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名医与社区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后者创造更多进修学习机会;要推动“双向转诊”落实、完善,让转诊“能上能下”,让社区医生有更多临床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自我能力,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延伸阅读·

合肥50家社区医院年内加入“医联体”

今年4月1日起,合肥市实施新一轮医改,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其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医联体”。合肥市共有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正陆续加入省属及市属三级医院建立的医疗联合体。预计年底前,所有基层医院都将加入“医联体”。

为了让医联体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带给患者更多实惠,合肥市卫生部门正酝酿出台具体政策和方案,如三甲医院优先诊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未经基层首诊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非急诊患者,降低报销比例等。 “医联体”特别是基层首诊制度,有望给群众带来更多方便,引导病人更科学有序地就医。(记者 朱胜利 通讯员 方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