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建久安之势 成长治之业

驻新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稳疆兴疆强边固防纪实

2015年10月04日09:31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建久安之势 成长治之业

新疆军区铁列克特边防连官兵巡逻在边防一线。陈 庆摄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来,岁月像一支如椽巨笔,铭记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六秩一甲子,忠诚天地鉴。新疆的巨大发展变化,离不开一代代人民子弟兵的牺牲奉献。从凯歌进疆,到卫国戍边;从反恐维稳,到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驻新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扎根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为稳疆兴疆、强边固边做出了巨大贡献。

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驻新疆部队时强调,“要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官兵们牢记习主席嘱托,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贡献力量。

像传承生命基因一样传承“红色基因”,人人争做喀喇昆仑精神的继承人

驻疆部队戍守着1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数千公里边防线。多年来,驻疆部队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放在首位,培育形成以“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特质的喀喇昆仑精神,成为一代代官兵扎根边疆、奉献边关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坐标。

今年8月下旬,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天文点边防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团结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他们驻守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5%,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多,气压只有海平面的60%。

归途几回首,一路默无言。试问名利客,几人能戍边?多年来,天文点边防连官兵在这片什么都不长只长“精神”的高山,用忠诚捍卫主权,用生命挑战极限,用奉献书写青春,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

一等功荣立者、天文点边防连原指导员程彦胜,为捍卫祖国利益,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一次执行紧急任务中,程彦胜跋涉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连续工作20多天,平均每天休息不足4小时,最终积劳成疾,几次被报病危,最后被直升机送下山抢救,才转危为安。官兵们说,从程彦胜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边防军人“打仗不怕死、守防不怕苦、奉献不怕亏”的好样子。

凛凛昆仑上砥天,威名赫赫万千年。从人迹罕至的神仙湾哨所,到“雪海孤岛”红山嘴;从“蚊虫王国”北湾,到“死亡险境”河尾滩,新疆军区许多边防哨所高寒缺氧、封山期长,条件十分艰苦。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亲切关怀下,雪域边关的守防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目前,新疆军区边防一线连队全部住上新一代营房,用电难、吃新鲜蔬菜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改变,忠诚戍边、无私奉献仍然是官兵们始终如一的坚守。

在全军海拔最高的机务站——南疆军区红山河机务站旁边,耸立着一座刻有“卢治成烈士千古”字迹的墓碑。墓碑背后,是这样一段悲壮往事:那年12月,线路发生故障,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将外出巡修的卢治成吞没了。3天后,当大风拂去他身上的积雪时,官兵们才在封冻的小湖边找到卢治成的遗体:他的一只手,仍紧抱着电话单机,以至于安葬时,官兵们都无法将电话单机和其身体分开。这,就是18岁的卢治成留给战友们最后的形象。

勇士肝胆涂高原,天殉地殇亦平淡。在从新疆叶城通往阿里狮泉河1070公里的路上,有3座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许许多多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牺牲的官兵:“滚雷英雄”罗光燮、“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爱兵模范”张代荣、“昆仑卫士”刘长峰……他们如同圣洁的雪莲,用青春和生命诠释着对党、对祖国的忠诚。

“你们开展的‘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建设,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这个做法很好。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老红军政治本色。”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驻疆部队时如此殷切嘱咐。近年来,以弘扬喀喇昆仑精神为重点,驻疆部队强势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等铸魂工程,坚持用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官兵,引导官兵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使部队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红色基因”是矢志不渝的信仰,是爱党爱国的忠诚,是无私奉献的担当。2014年12月,新疆军区喀喇昆仑精神展览馆正式开馆,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喀喇昆仑精神已成为驻疆部队官兵乃至全疆各族群众共同的宝贵财富。

像建设家园一样建设新疆,人人争当确保长治久安的排头兵

金秋时节,位于中哈边境的新疆塔城军分区巴克图边防连官兵,来到巴克图口岸参加助民劳动。官兵们说,以实际行动支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卫国戍边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双赢,是驻口岸边防官兵的神圣使命。据了解,在新疆军区数千公里边防线上,像这样的边防连队共有17个。

积极参加和支援新疆开发建设,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贡献力量,驻疆部队始终将此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60多年前,正是驻疆部队掀起的大生产热潮,使得天山南北长期以来“不产一斤铁,不打一颗钉”的局面成为历史。一大批带有“八一”字头的厂矿企业,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柱。

资料显示,仅1950年至1953年,驻疆部队官兵就开垦出土地15.33余万顷,创建20多个垦区和39个大型军垦农场;创办19个大型现代化工矿企业、76个小型工厂,其工业总值约为新疆1949年工业总值的30倍,可以说解放军是新疆现代工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仗剑扶犁、扎根新疆的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群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为支援地方建设,10万解放军脱下军装集体转业,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壮美一幕。截至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人口,已由组建初期的17.5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273万人,下辖14个师、176个团场,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发展成果促稳定,始终是广大官兵的使命和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驻疆部队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先后参加了南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塔北油田、南北疆通信光缆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今,惠及神州大地的西气东输工程,就是一条融入了驻疆部队官兵赤诚热血的能源大动脉。

当年,当西气东输工程进入到最艰苦的时刻,参建的驻疆部队官兵迎难而上,战风沙、抗酷暑、斗严寒,跨越天山南北,征服“生命禁区”,攻克多个“卡脖子”工程。工程验收时,地方质检人员竖起大拇指说:“军人的标准就是不一样!”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项重点工程在天山南北陆续展开。为此,驻疆部队顺势而上,本着“地方所需、部队所能、群众所盼”的原则,自觉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上勇挑重担,先后参加了乌奎高速公路、乌鲁木齐市再就业创业园等1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开发新疆、富民兴边再创佳绩。

丝路边关军旗红。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推出之后,驻疆部队各级党委积极响应,在搞好战备训练执勤,确保边防安全稳定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疆军区边防一线连队官兵积极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口岸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执勤方式,更好服务于沿边开放。

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水沸点不足70℃。有人说,这里经常只能看到3种东西:石头、太阳和风。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的武警新疆边防部队红其拉甫边检站,始终坚持“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职履责,坚守高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后,这里的出入境车辆大幅增加。针对这一新情况,连队及时调整执勤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守牢边境第一道屏障、把好口岸第一道关口。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人人争做军民团结的“石榴籽”

新疆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的稳定。多年以来,驻疆部队不断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反恐维稳各项工作,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坚决挤压暴力恐怖活动空间,坚决遏制其蔓延升级势头,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警营里,有一名叫李波的武警战士。年仅21岁的他,执行任务时与暴徒搏斗,在头部、小臂、手指3处受伤的情况下,奋力将暴徒击毙,被官兵和驻地群众誉为惩恶扬善的“大漠之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位于边陲重镇喀什的南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是一个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6个民族组成的连队。多年来,一茬茬连队官兵亲如一家,成为了在边疆播撒民族团结的“火种”。去年4月27日,习主席来到六连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官兵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守好祖国边疆。”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驻疆部队还紧密结合驻地实际,争当党的政策的宣传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社会舆情的引导员。他们积极开展与驻地村庄社区的结对共建活动,主动参与创建“平安新疆”,军民携手共筑维护新疆社会团结稳定的铜墙铁壁。民族群众感慨地说:经受严寒的羔羊,最懂得春天的温暖;长途跋涉的人,才知道骏马的价值。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

团结,就是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针对新时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驻疆部队不断创新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建立精准扶贫等工作机制,让各族群众真正看到成效、得到实惠,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位于南疆的疏勒县十六村,是一个维吾尔族村民占98%的村子。“人住土坯房、走路尘飞扬、喝着涝坝水、四季缺口粮”,历史上,十六村曾穷得叮当响。自从南疆军区某团与十六村结对共建后,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官兵们紧盯村民需求实施精准扶贫,把帮扶资金花在刀刃上。修引水渠、引自来水、筑柏油路、通长明电、建文化夜校和网络室,村民们的生活节节高。2013年,官兵们又帮助村里建起集贸市场,帮助村民发展商贸活动。经过官兵们“点对点”、“滴灌式”接力扶贫,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的小康村、文明村和示范村。

心灵的沟通在语言,情感的交流在融入。针对驻疆部队大多驻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各部队注重加强军地、军民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军区自2010年3月起,就开始在部队广泛开展“学说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与民族群众交朋友”活动,以此为桥梁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促进军民感情。

驻军医院还针对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机会较多的实际,采取定期考核民族语言日常会话、用民族语言交班等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学习民族语言,熟练运用民族语言为各族患者服务。第474医院眼科主任高晓唯,热心与民族患者交朋友,每年通过民族患者朋友介绍前来看病的少数民族病人就有上百名。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先后与几十位少数民族群众“结亲”。

走进农家小院,走上田间地头,这些“穿军装的亲戚”用党的声音凝聚群众,用党的温暖关爱群众。去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20万干部下基层,在天山南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新疆军区党委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安排专门人员组成工作队参加这项活动。他们还先后成立多个宣讲小组,深入共建村,走进农家小院,走上田间地头,和各族群众密切交心,访民情、办实事、解难题,受到各族群众的高度赞誉。(宋歆 孙兴维 许必成 王国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