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自贸试验是场必须打赢的改革仗

——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

2015年09月30日09:0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自贸试验是场必须打赢的改革仗 ——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

沈晓明



  今年4月27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实施扩区,扩区后上海自贸区在更高起点、更广领域、更大空间推进各项制度创新,而且不同于其他三个自贸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在一级地方政府的完整框架下管理运作。

转眼5个月过去,这一创新模式给浦东、给上海自贸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9月28日上午,浦东新区政府23楼会议室里,记者与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来了一次“面对面”。

对于自贸扩区后管理运作模式的变化,沈晓明用了一句形象比喻:自贸扩区之后,浦东从自贸试验的“后勤部队”变成“作战部队”。在他看来,自贸试验这个仗,“不仅是场难打的仗,而且是场必须打赢的改革仗”。

未来一定是靠营商环境吃饭

采访未开始,沈晓明先向记者抛出问题。他说自己非常关心外界,尤其是企业界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的评价,很想听听媒体带来的一手信息。

高度重视企业的评价,与自贸试验的根本任务有直接关系。上海自贸区扩区后,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实行一体化合署办公。

“把自贸区的运行与新区的运行结合起来,对于这个决策,很多人理解是因为自贸区在浦东,这样安排是为了便于管理。其实,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深深感觉到自贸区推行到这个阶段,一个最应该做也最难做的,是如何通过自贸试验来推动政府改革,就是用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改革。自贸区试验和一级政府管理体制是不能分割的,否则就不能形成倒逼机制。”

今年4月正式批准实施的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总共25条,其中12条都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自贸区就是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营造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沈晓明反复强调,“在我心里,自贸区最关键的就是营商环境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定不是为了招商引资,也一定不是政策洼地。”

对浦东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有其内在动力。“浦东开发开放25年后,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土地制约日渐突出,环境承载能力已见‘天花板’。浦东下一个25年往哪里去?”答案很清楚,“未来一定是靠营商环境吃饭。”

把浦东看成是一个大的研究所

不过,政府“革自己的命”做起来并不容易。作为浦东新区掌门人,沈晓明也有这样的感受。

最近,浦东正在做一项改革,就是打破部门对信息数据的垄断,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沈晓明说,起初他并没预料到这项改革推进起来会这么难。“从任何角度来看,政府数据都不是一个部门私有的,数据应该为社会所用。但我们一些部门就是将数据视作自己的资源,不肯与人分享。还有一些部门,是对自己的数据没信心,不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因此也是藏在闺中,不愿见人。”

“政府改革就是要啃这些‘硬骨头’,凭自贸改革的东风,攻下那些 ‘久攻不下的山头’。”目前浦东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归集34个部门的700多万条信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瓶颈初步打破。

说到改革经验,沈晓明认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形成了一项很好的做法,就是盯住一个目标,解决一批问题。“比如融资租赁业务,几年前在中国还是空白,我们研究这其中的问题,梳理出了6大瓶颈,然后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逐一研究破解之道,直至扫清所有障碍。”

“我把浦东看成是一个大的研究所,很多人聚在一起,就是为了研究改革瓶颈问题。”

金融改革要循序渐进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所有改革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最受市场关注。有一部分声音认为,上海自贸区的金改步伐还是太慢,有必要加速。

对此,沈晓明认为,中国一向坚持宏观审慎的金融改革态度,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这项改革需要由国家整体把握。我们能做的,就是随时做好准备,等待发令枪响。在发令枪响之前,不能抢跑,但也不能等发令枪响,再去‘找钉鞋’。我们已经为风险管控做了一个体系,可以做到‘发令枪响,随时上路’,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在谈到何种金改最受上海自贸区欢迎时,沈晓明说,他个人最关心那些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项目,“这对一个地区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他同时透露,上海自贸区扩区后,新增的四个片区将结合各自定位和优势,积极参与自贸改革。其中,陆家嘴(世博)片区将利用金融开放优势,加强国际化、高能级要素市场和机构的集聚,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支持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承接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当然,我们还要有清醒认识,金融改革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循序渐进是最符合实际的路径。”

张江要变成既能上班又能生活的科技城

除了自贸改革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是浦东目前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张江核心园,既承接着自贸改革试验的任务,又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主体,地位特殊,备受瞩目。

沈晓明说,现在有很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比较研究,将张江与硅谷、中关村、深圳做比较,也得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对于这些意见,既要听也要想。“张江开发已经23年,已经过了人云亦云的年纪。”

接下来,张江很清楚要做三件事:一是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二是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三是建设张江科学城。

“23年前的张江是一个工业区,前人把它变成了高科技园区,我们则要把它变成科技城。”

记者问:科技城与高科技园区有何区别?沈晓明答:园区只是一个上班的地方,而科技城既能上班又能生活,它应该具备一座独立城市所应有的全部功能,有商业居住,也有社会事业配套,有体育健身,也有看话剧听音乐会的地方。这项工作已经启动,“十三五”期间,将是张江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期。

“创新能力要在城市空间体现,而城市空间反过来对提升创新能力也有推动。”对于张江未来的创新力,沈晓明充满信心。(记者 郑红 王志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放、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