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听“前公务员”讲,公务员下海得失

2015年09月28日09:1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听“前公务员”讲,公务员下海得失

不久前,两名官员相继投奔企业界,一时间成为了最热的新闻之一。第一位是浦东新区原副区长丁磊,辞职后加盟乐视超级汽车;第二位是山东济宁市原市长梅永红,他也辞了官职,担任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当然,类似这样的名单还能拉出一串……有些人甚至觉得,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公务员“下海潮”,可能再度袭来。

公务员下海,得失几何?记者采访了多位跳出体制的前公务员,听听他们的“下海”经历。

为何不敢换个环境?

对于要不要辞职的事,曾在市级机关工作的周先生曾经酝酿了一年多。他35岁,名牌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在机关待了10年,是一名主任科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温水煮青蛙,状态过于平淡了。”

周先生分析了自己目前的位置:“不管是从薪水收入,还是上升路径,我未来的空间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想象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样子。尽管领导也挺器重我的,可是有些位置不是想空出来就能空出来的,而体制内的薪水,也不是领导能说了算了。”

然而,每当想要辞职的时候,他又会忽然生出一份留恋:这环境是我熟悉了10年的,领导、同事相处得也不错,一份体制内“铁饭碗”,毕竟压力不算大。若马上去市场上搏击,我能适应得了吗?直到有一天,他与朋友聊天,朋友问了一句:“你曾经说过的梦想还有吗?”将他惊醒。“我还有一个要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的梦想,为何不敢换个环境?”

周先生开始发布简历,寻觅了两个月后,他正式向原单位递交辞职报告,去了一家金融类的民企,从事政府关系方面的工作。

与周先生一样,担任单位领导秘书的小王对于要不要辞职也曾经思前想后。但他坦言,最后让他下定决心的是,很多前同事去了企业以后,薪水翻了一倍多,住房公积金翻了两倍多。“我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每年十几万的收入对于目前一线城市买房、养娃等开销来说,实感捉襟见肘。”

最令小王郁闷的还有,很多人听说他是公务员之后,会表情暧昧地来一句:“你的灰色收入肯定不少吧。”这让作为基层公务员的他很无语。“与其被人误解,不如主动打破自己的心理安全区,去市场上闯一闯!”

政府经验价值有多大?

刚“下海”的前几个月里,面对一系列新问题,周先生对自己的选择一度产生怀疑。

他发现,由于跨了行业,有很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恶补,企业的文化和原先的政府机关也大不一样。“机关会注重事情的程序过程,而企业基本是结果导向,不管是通过什么方法,你最后能完成指标,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打交道的人也从单一的政府工作人员转向三教九流。“我既会跟领导干部打交道,也会跟一些小企业主、普通百姓等打交道。感觉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立体、全面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感到自己十年的政府工作经验还是能派上不少用场的。比如,严谨的工作作风,态度踏实、规范性强、执行力强;知识结构完整,思考问题视野更高,可以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而这,正是一些一直在企业工作的人所缺乏的。半年后,他不仅获得加薪,还很快升任事业部副总经理。

对此,已经在商界7年的顾女士也深有体会。当年,32岁的顾女士曾经是机关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却突然提出辞职下海,令所有的人大跌眼镜。顾女士倒十分坦然,“我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顾女士说,自己现在的创业虽然没有用上以前的工作关系,但因为政府的工作经历,使得自己成了“既理解政府又理解企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政府企业对接的桥梁”作用。她告诉记者,自己7年从来没有请客户吃过饭,因为很清楚,真正能做成的事情绝对不是靠吃饭来解决的。同时,她也非常能理解一些政府部门的难处,因此和政府打交道时,比较容易拿捏分寸。

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几乎每一位受访的“下海”公务员,都在进入企业后不久,感到了陡然而来的压力。老李之前是一名局级干部,辞职后在一家民企任高管。他打了一个比方:“以前是套着救生圈游泳,游得不好至多影响速度,而现在是全靠自己的能力游泳,游得不好可能就溺水了。”

老李去民企的3个月内,已经目睹了好几位高管“卷铺盖走人”了,有的是因为业绩目标没有完成,有的是因为管理理念和企业负责人不同,这让他时常感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顾女士也认为,到企业以后的压力和以前在政府是不一样的,尽管自己在政府也没有混过日子,每天都非常勤勉,但说白了只是政府的一枚螺丝钉,和其他的螺丝钉一起维持政府机构运转,但作为企业负责人,你不仅要对企业负责,还要对你的员工负责,因为员工的每一分工资都要靠你发放,这种压力不言而喻。

不过,小王却感到心理压力反而减轻了。小王说:“做公务员的时候,我经常为赶一个文件加班到深夜,给领导写讲话稿的活也不好干,稿子改个四五遍也是平常事。这种压力很多时候是无形的。”

如今小王在一家国企的市场部门工作,他坦言现在的压力是如何为公司开拓市场,发展更多的客户,如何赚到更多钱,尽管经常求人,但感觉心里挺踏实的,只要把业绩做上去,就可以升迁加薪。而以前在政府机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升迁很难,绩效考核方式也不像企业那么简单直接。

更多的人,则在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切换模式,调整适应,并不经意间将“赚钱”、“客户”、“市场”这类从前不屑的词挂在了嘴边,明白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苦楚,不过是互相羡慕”。

需要想清哪些问题?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务员“下海”,或许我们不妨以平常心看待这种流动。

周先生认为,公务员本身就是众多就业渠道中的一条。当公务员的收入变得平常,当人们的“官本位”思想渐渐淡化,有更多的高素质公务员投身市场,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会让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成熟。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老李也谈到,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之间的互相跳槽应该是个通畅的渠道,这在国外非常普遍。美国经常有学者去从政,不想从政了再回到高校,或者去创立企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国内,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等,从官场跳出来的官员并不多,所以外界才关注,而这样的现象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打通流动的渠道固然好,但美国也很注重是否各种存在利益输送等,这一点国内也要借鉴,确保渠道通畅的同时,确保整个过程合法合规,以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不过,很多已经“下海”的公务员也在提醒“跃跃欲试”的公务员们,外面的世界并不简单,切不可盲目跟风,要三思而后行,将各种困难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后,再谨慎行事。

顾女士觉得,关键还是要看“下海”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职业。打个比方来说,当一件事情只有10%—20%的可能性时,有的人可能就抓住机会往前走了,而有的人一定要等到这件事达到80%—90%的可能性时,才会去做,以减少损失。前一种人敢闯敢试,比较适合创业,后一种人沉稳温和,也许就更适合在机关工作。”

她建议想下海的公务员之前先想清几个问题: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善于迅速学习吗?我能适应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吗?我能适应“人求我”到“我求人”的心理落差吗?我能适应政府机关和企业不同的组织文化吗?(记者 周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