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民族民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民族和人民心手相牵。长期以来,众多优秀的新疆学子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在这方精致典雅的校园里,聆听大师教诲,对话前沿科技,参与文化交流,投身社会实践,与全国各族优秀学子共同学习进步,逐渐成长为涵养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精神底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展现了新疆学子的良好风貌,也为家乡发展建设不断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在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新疆籍学子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讲述他们的人大求学之路,分享成长感悟,展现母校长期支持爱护新疆学子的深情,在表达对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喜悦兴奋之情的同时,也传递了“牢记学习使命、建设美好新疆”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
——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阿勒泰·赛肯
一、从新疆到人大:“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9月的一天,阿不力克木·阿布力米提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四层的国际政治图书分馆查阅资料。阿不力克木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名2014级硕士研究生。2009年,他由长春一所高中考入人大。至今,他已经在人大校园里生活了六年。阿不力克木觉得,进入人大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机会和责任在这里对每一个人敞开怀抱”。
在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加拉力丁·买提克依木看来,他能够进入人大,得益于中央对新疆教育政策上的优惠。加拉力丁是为数不多的在北京求学的塔吉克族学生,考入人大之后,他充分享受到了国家对新疆学生的特殊经济照顾。本科毕业后,加拉力丁得到了攻读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机会,继续留在人大深造。在修读研究生期间,他也得到了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资助,“生活和学业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让我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对哈萨克族的特列克·巴合提别克而言,考入人大不仅是机遇,更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特列克来自新疆伊犁,2013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本科生。特列克说,新疆是他成长的地方,在新疆生活的十多年,他看到家乡的面貌不断改变,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将草原上的村庄连在一起,电视机、冰箱、互联网渐渐进入了哈萨克族的家庭。“人大拥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在人大,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特列克说道。
“从此,母校与你同在。”这句人大录取通知书上的话曾让新闻学院研究生周晓辉热血沸腾。2009年,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家里得知了自己考入人大的消息。在后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慢慢发现,位于中关村大街 59 号的这所占地面积不足一千亩的学校,能给予他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他能真正收获的实在少得可怜。他说道:“于是,我慢慢地爱上了这里,不管天大地大,终究还是人大。”
大学三年级时,周晓辉选择参军,赴黑龙江服役两年。这六年,从西到东再到北,辗转万里。他说:“从新疆走出来的孩子,大都如此吧,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远行。”
后来,他把这几年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还为此书作了序言。书中写到了他远在西北的家,写到了和他一样从新疆出来的孩子的奋斗,也写到了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带给他们的成长,“这和每一个在外求学的新疆孩子一样”。
除了为考入人大的新疆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还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新疆的教育事业。今年9月21日,包括人大在内的全国12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对口支援工作,12所高校与新疆大学分别签署了对口支援新大2015—2016学年工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已连续多年与新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2015—2016学年12所高校将围绕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新大附中建设、团队建设等七个方面展开对口支援新大的各项工作。其中“各高校接收新大本科生插班学习”一项更是给了新疆学子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才能对新疆有更好的了解”
今年暑假,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塔娜与几位同学一同去往位于祖国最西端的“千人百村”社会调研地——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博乐市八十六团,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
“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是中国人民大学规划实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工程。活动主要依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科研机构,围绕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每年组织1000余名师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全国范围内经科学抽样产生的160余个行政村开展科学、规范、深入、持续的问卷调查和田野观察,了解农业生产、农民物质与文化生活、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围绕中国农村发展实践将政策宣讲、法律普及、文艺下乡、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融入其中。
参与此次调研的四位同学都是新疆人,但他们来自四个不同的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四位同学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塔娜说:“虽然我们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都成长于新疆这片有着温暖阳光的地方,这使我们的调研完全没有民族、地域上的羁绊。”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各民族群众和兵团职工们相处融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兵地融合这一趋势正在进一步加深。在调研中,他们见到了团场中刚为回民建造完成的清真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正在加入兵团,兵团也加大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在调研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在博乐市的人大校友的创业基地。人大校友武静在博乐市已建有一所私人中医医院“博治医院”和一所养老院,第二家私人中医医院正在建设中。她创业的这一领域在新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创建的养老院也是目前新疆最大、最完善的一所养老院。武静的创业取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
调研小组成员,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哈比提·吐斯甫汗,在参观创业基地时感受颇深,“一是被师姐的创业理念和想法所震撼,二是师姐作为一个新疆人对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感动。无论是师姐的创新精神还是创业路上的不屈毅力都是我们这些在人大的新疆学子所应该学习的。”
在采访中,塔娜提到了人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只有深入基层,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对新疆有更好的了解。”她感谢人民大学的“千人百村”调研活动,让她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机会看到美丽新疆的伟大变迁。“我们见到了农忙时节因采摘葡萄而顾不上休息的农户,见到了为争取全连的葡萄多卖一些钱而锱铢必究的连领导,见到了心地比北疆的骄阳还敞亮的兵团子女。”塔娜认为,这些都是无法在课本、论文里体会到的。
三、“与人民大学相遇,和人民在一起,是最正确的选择”
除了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热爱文艺的新疆同学在人大也有充分发展自己专长的机会。阿迪里·吾不力哈生目前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修读电影学专业研究生,本科阶段,他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团长。
回看在人大六年的学习生活,阿迪里觉得自己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形容。在话剧团期间,阿迪里由“第一次与艺术亲密接触”的话剧爱好者成长为一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话剧工作者,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男演员奖、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易卜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导演奖等一系列奖项都被他收入囊中,由他编剧的话剧剧目也被专业剧团搬上舞台。现在,阿迪里已经准备将话剧作为自己今后为之献身的事业,“是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学为我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和环境,鼓励我追求自己所爱”。
来自新疆奎屯的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侯松锐现在是人大爱乐人协会的会长。爱乐人协会是一个音乐社团,其特点是热爱音乐、风格多样,也正是这些因素吸引了侯松锐。新疆各个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多元并存教会了侯松锐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少数民族同胞的能歌善舞熏陶出他对音乐的热爱。进入人大后,爱乐人协会使侯松锐接触到了更为多样的音乐风格,也找到了不少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现在我对音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热爱、责任与担当的含义。”
人大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潜心学术同样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迪力沙提·亚库甫是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四年期间成绩优异。在2014年推免保研过程中,他综合考评成绩全院排名第一,成功保送为该院土地管理方向研究生。迪力沙提刚来到人大时,曾有过一段不适应的时期,但他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专业学习上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并副修了第二学位。此外,他还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对新疆地区实际情况的研究,他所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基于新疆玛纳斯县的分析》获得了优秀项目称号。
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拉扎提·叶尔扎提曾经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文科高考状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拉扎提看来,选择这样一所包含“人民”二字的大学,永远与人民在一起,就是她的学习目的和人生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2004年、2008年和2012年连续三轮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均名列全国第一,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习环境给了拉扎提巨大的震撼。作为全院唯一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拉扎提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成绩稳步提升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多项交流活动与志愿活动。经过三年的学习,拉扎提越来越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本科毕业后,拉扎提计划继续在经济学院修读研究生。新疆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经济学的人才,他希望将来能学以致用,在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普通学生一样,来自新疆的国防生也在人大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与成长。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乌尼尔别克·努尔兰别克曾是人大国旗护卫队一员,在他大一时,新生训练刚刚结束,国旗护卫队的招募工作就开始了。十二月的北京,晚上经常会刮大风,国旗护卫队队员们却纹丝不动地站在明德广场上。天气再冷,队员们也都会训练出汗,就这样经历了一个春秋,他终于成为了人大国旗护卫队的正式队员。“现在回想起来,在国护里那些辛苦训练的日子竟变得那么美好。”他回忆时说道。
四、人大梦·新疆梦·中国梦
加拉力丁是人大宗教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新疆这几年来的社会状况让他不得不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去关注其背后的本质属性。“国家的宗教政策实施以来,一直有效地保护了新疆的宗教和社会的良好关系。但是近几年来疆内外分裂主义者披着宗教的外衣,误导疆内群众,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目前通过从基层群众到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团结努力,状况得到了好转。”
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应届生,他很期待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在相关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学术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他也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出国研读相关领域的博士,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新疆的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包容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兼容并蓄,传播友好和平。2015年4月,在学生处和校团委的指导下,阿不力克木和在校的新疆同学们共同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协会”正式获得注册。协会的宗旨是关注文化,促进交流,传播友谊。这个社团不仅承载了许多在人大求学的新疆学生的殷切期待,更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相符合。社团联合会注册新社团的审议答辩上,阿不力克木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初衷:“在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能够担当丝路沿线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交流并进的友好使者,努力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是新时代下人大学生身上一份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阿不力克木投身于祖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而李立敏,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本科生,以不同的方式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他负责的新光平民发展协会,为人大后勤工友开办夜校。这不仅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也对社团的活动相继进行了报道。
在大二上学期,他报名加入了学校的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当时该协会的后勤工友夜校已开办了四年之久,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前几届志愿者相继毕业,社团逐渐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他的加入,为社团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长期的支教经验积累和学生工作的打磨锤炼,使得他在社团的众多志愿者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社团活动的项目负责人。恰如李立敏在采访中所说,“我要让志愿之旗高扬在青春路上。”他希望将在服务社会、奉献家乡、践行中国梦的道路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与多数大学生不同,特列克选择在大学期间参军,携笔从戎,成为祖国万里海疆线上的一名海军战士。他说:“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校风为我校准了人生的航向。从军报国一直是我的理想,能够穿上军装,在光荣的人民海军服役,这是我最闪耀的青春。”在人民大学求学,在实事求是和治学报国的氛围熏陶下,他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对于每一个心系家乡的学子来说,看到新疆的进步和繁荣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新疆有一片美丽的土地,有着淳朴和善良的人民,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够越来越美,希望这里的故事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样一个日子里,特列克认为祖国人民应该更加团结,回顾辉煌的历史,实现明天更加宏伟的蓝图。“而我愿意奉献自己的所学和毕生精力,做新疆文化的传播者,向更多人讲述新疆的好声音,为我的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曾说:“无论是身处书斋、甘守清寂的博学鸿儒,还是叱咤职场、领袖群伦的业界精英,人大人都恪守着‘实事求是’的准则。躬行义理,学以致用,以一个大写的‘人’字为‘实事求是’的校训做了最好的注解。”在中国人民大学制定颁布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中,“立德树人”被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校长陈雨露一再指出,“立德树人始终是大学的终极价值取向”。根扎在新疆,天山南北的水土孕育了他们的热情与坚韧;枝叶生长在人大,修学笃行的校风培养了他们的求实与奋进。人大新疆籍学子们的成长之路正映射着他们的人大梦、新疆梦、中国梦。(记者/ 潘瑾瑜 周玮 王晓君 唐国栋)
相关专题 |
·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