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庞永福和团结村的故事

朱明俊

2015年09月27日15:21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庞永福和团结村的故事

  9月的泽普,就像维吾尔语称之为“漂着金子的河”,丰收的核桃铺满了乡村道路的两旁,枣园里铺天盖地的红彤彤的大枣,如一串串紫红色玛瑙,沉甸甸缀满了枝头。

  9月24日是古尔邦节,一大早,家住阿依库勒乡乌什吐玛村的亚森江·阿布力孜就敲开了住在他家对面团结村庞永福的家门。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乌什吐玛村有这样一个规矩,很多村民在古尔邦节那天,总是要请住在对面的汉族村民一起宰羊,分享节日的快乐和祝福。每年古尔邦节,亚森江都要喊庞永福他们一家去他家,一起欢度节日。

  38岁的维吾尔族小伙亚森江9年前开始跟庞永福学种土豆。过去几年里,他承包的17亩地,除了土豆还种皮牙子(洋葱)、核桃、西红柿、红枣等,一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

  他的父母没种过土豆,家里曾经一贫如洗。过去的穷困,从他家院里不同年代的房子便能看到:左边是一间墙皮夹杂草梗的黏土房,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亚森江在这里出生;右边是面积稍大的刷过水泥、铺过地砖的两间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亚森江在这里成长。

  亚森江如今已经搬到他的第三处房子——离老房200米远的一栋乡村别墅。这是一片由83套新房组成的维吾尔式样的新居,2014年阿依库勒乡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亚森江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二楼,连装修花了22万元。

  住进小别墅的亚森江没有忘记庞永福一家,每年过古尔邦节,亚森江都会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把第一锅煮好的羊肉端上来招待老庞一家。

  今年古尔邦节,亚森江又和往年一样,不但请来了庞永福一家,还把村里的汉族村民都请到了他家。他说,今年他种的西红柿和辣子由于价格好,卖了个好价钱。这多亏了团结村的汉族村民的帮助,特别是老庞,经常到他的地里去转转,看到地里的蔬菜有啥问题,随时告诉他该怎么办,所以今年他种的蔬菜增收不少。

  就是这样一个村落,一条马路,左边是维吾尔族农家、右边是汉族农户、彼此相依而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道路左边和右边的村民熟悉得就像一家人。

  庞永福今年69岁,他和团结村的几十户村民一样,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是泽普县维吾尔族村民与汉族村民和谐相处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半个多世纪前,庞永福和母亲一起,从甘肃来到了泽普县阿依库勒乡,那年他刚满16岁。和庞永福他们一起来的有来自甘肃、四川、河北、河南的村民。

  从此,这批汉族人把家就安在了阿依库勒乡,后来在将公社改为乡后,庞永福所在的汉族村民居住村,就被称为“团结村”。

  刚到阿依库勒乡,庞永福发现这里的维吾尔族农民不会种菜,“当时种黄萝卜、土豆也只是往地里一埋,不施肥也不浇地。土豆种得红枣那么大,西红柿也只有核桃大。”

  团结村的汉族村民将他们带来的蔬菜种植技术,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居住在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让这里逐渐变成当地最富庶的地方。

  乌什吐玛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沙吾提告诉记者,这里维吾尔族村民富起来的经验就是:汉族同志种啥就学着种啥。这里的维吾尔族村民从给汉族村民打工做起,有心的维吾尔族村民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如今他们和汉族村民一样都挣到了钱,一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泽普县这个人口以维吾尔族为主的绿洲里,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几个汉族村民为主的村场。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汉族村民和维吾尔族村民在这片绿洲上和睦相处、彼此相互扶持,过着安宁祥和的日子。

  庞永福说:“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相互也不了解,心里没有底。处着处着彼此熟悉了,大家都了解了,慢慢地能够相互交流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没多久,庞永福和团结村的汉族村民都能用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和相邻的维吾尔族村民打招呼。邻村的维吾尔族村民也能够用汉语向汉族村民问好。

  就这样,从庞永福到他的儿女们,几代人与邻村的维吾尔族村民彼此尊重信任,他们无论谁到对面的邻居家里串门,遇到吃饭端起碗来就吃,要用农具,吱一声就拿走了。更有趣的是,很多汉族村民操着甘肃腔说着维吾尔语,邻村的维吾尔族村民听得很亲切。而有很多维吾尔族农民则说着一口甘肃腔的汉语,如果不见其人,只听其声,真以为是甘肃农民在说话。

  虽然团结村和一条马路之隔的乌什吐玛村不是一个村,但是彼此之间相处得比一个村还近。在庞永福的手机里,乌什吐玛村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电话他都有,有许多人的电话号码,庞永福不用看电话本直接就可以说出来。

  庞永福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很方便,年纪大了,有些事自己干不了,打个电话,甚至隔着马路喊一声,对面住的维吾尔族村民谁听到了就会立刻过来帮忙。”老庞说完开心地笑了起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