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治沙伟业惊天地

2015年09月27日15:04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治沙伟业惊天地

 2014年3月14日,民丰县尼雅镇的林业工作人员在用GPS测量防风固沙林的面积。□本报记者邹懿摄

2014年3月14日,民丰县尼雅镇的林业工作人员在用GPS测量防风固沙林的面积。记者邹懿摄

   9月10日,距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的一个小村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老人玉素因·艾山早早起来,到果园摘了满满一筐新鲜核桃,赶着毛驴车来到县东南百万亩防沙固沙生态林基地,想让辛苦的治沙人尝尝鲜。这一天,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这里举行。

  伫立于基地高高的沙丘上极目远眺,只见黄色的沙原横无际涯,如同一群猛兽从四面窥视这片绿洲,一人多高的防护林如一道绿色屏障,将连绵起伏的黄沙挡在了远处。

  玉素因要好好感谢这群治沙人,自从家门口有了这片生态林后,与风沙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再也不用搬家了。如今,沙地变成良田果园,一家人过上了安稳日子。

  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逾40%,长期遭受沙漠的侵害和威胁。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曾经水草丰茂的楼兰王国,由于自然原因和生态变迁,消失在沙漠之中。

  “敢教日月换新天”。自治区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尤其是近10年来,防沙治沙步伐加快,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638.45万亩。

  自治区防沙治沙办数据显示,沙化土地年扩展由2004年的104.2平方公里持续减少,防沙治沙进入成果性阶段,正努力朝着沙化土地零扩张的目标迈进。

  种下一棵树,拦下万粒沙。从去年到现在,全区1447.5万亩沙化土地重新披绿,为大美新疆再添一道生态屏障。

  人进沙退打一场与风沙博弈的阻击战

  “这里收获的每粒果实,都是从沙子里抢回来的。”玉素因老人所在的麦盖提县一直饱受沙漠迁移之苦。

  玉素因的记忆几乎都与风沙有关。以前每当沙漠起风,即便关紧门窗,沙子还是无孔不入,锅里碗里都是沙子。风停后,先用力推开被沙子堵上的门,然后再清扫无处不在的沙子。

  然而,沙丘还是越来越近。

  由于砍柴和过度开荒,沙漠前缘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沙漠扩展速度加快,流沙以每年5米的速度侵进,摧毁农田,埋没道路、房屋和水利设施。

  沙进人退,玉素因不得不一次次搬家。

  然而,一次次的后退并没有延缓黄沙逼近的速度。玉素因清楚地记得,2009年4月16日的那场特大沙尘暴:远处狂风卷起的沙尘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晴朗的天空转瞬间天昏地暗……风沙过后,房屋被流沙埋了一半,长出新绿的庄稼、果树被打得光秃秃。

  “这一场在南疆三地州发生的沙尘暴,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造成人畜伤亡、房屋焚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亿元。”自治区防沙治沙办主任文青回忆说。

  老人指着路边的一片湿地说:“这个地方过去叫‘喀拉托胡拉克’,意思是树木茂密得没法透进阳光。”后来沙漠逼进村庄,乡亲们种不成地都搬走了。

  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全县80%以上的土地为沙漠,年均沙尘天气达80余天,风沙危害成为麦盖提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

  生死攸关,不能再退!

  2012年,麦盖提县全面打响“风沙阻击战”,在县城东南的沙漠边缘启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投入3.2亿元,一期造林10万亩,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这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县,每当植树季节,平均每天有两三万人参与植树造林。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0.8万亩,累计定植新疆杨、沙枣、红柳、文冠果等生态经济林木7806.9万株。

  沙海变绿洲,风沙被遏制。据不完全统计,麦盖提县沙尘天气由2010年的106天减少到2014年的40天;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2014年的109.6毫米,翻了一番多。

  黄沙退去,绿色重现,农民重返家园。

  站在柯柯牙高达30米的塔楼上向四周望去,林海莽原进入眼帘,一眼望不到头。

  然而,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戈壁荒滩,曾是阿克苏市、温宿县沙尘暴的策源地。

  “过去遇到沙尘天气,出门就要戴口罩;如今很少下土了,生活也变了样。”在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里,讲解员黄莺向来往游客讲述今昔变化。

  人进沙退。阿克苏人发扬柯柯牙精神,进行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200多万人次的33次大会战,累计造林20.8万亩,巍然崛起一条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绿色长城。现今,阿克苏地区每年减少土壤流失41.4吨,空气湿度提高17.5%。昔日的戈壁荒漠,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境”称号。

  今天,无论行进在阿克苏、阿拉尔等城市,还是温宿、沙雅等县,都会看到一排排青白杨,像整齐列队的战士一样,守护着粮田果园。郁郁葱葱的绿荫下,人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驱魔治穷防沙治沙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春,一场沙尘暴过后,于田县科克亚乡科克亚村农民阿迪力·麦提尼亚孜蹲在地上,看到刮倒的枣树心里直发颤。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风沙危害每年给农牧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以上。

  风沙往往与贫穷连在一起。

  自治区林业厅党委书记来景刚列举了一组数字:全区有约2059.33万人口生活在风沙区,占全区总人口的90.85%;35个贫困县中,有34个分布于风沙区,32个边境县(市)全部有沙化土地分布。

  沙化土地发展的严峻形势和造成的危害,不仅影响各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工农业生产,更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防沙治沙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时指出,要深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并提出要努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新疆篇章。

  新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与风沙的博弈从没有停止。围绕改善环境,保证民生的主题,形成了政府带动、多元化投资的防沙治沙大格局。

  上世纪60年代,全区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8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全区防沙治沙进程加快。

  1992年,自治区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编制了《新疆1991—2000年治沙规划》。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自治区提出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打响驱沙治穷攻坚战。

  长期以来,民丰县居民为了摆脱风沙的威胁,经历了一次次搬迁,沿着尼雅河一直往南退。而由于黄沙围城,自然环境恶劣,一直戴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绿色是生命线,虽然缺乏资金,但民丰人不缺乏勇气。从2001年起,民丰县干部群众齐上阵,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植树造林,形成70米宽、近200公里长的林带。2014年,民丰县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621元,比5年前增长近一倍,特色林果是主要收入来源。

  15年前,买托乎提·吐尔逊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民丰县尼雅镇甫甫克村,他拿出2万元复员费,从集市上买了100只羊,开始了他的事业。然而,一场沙尘暴将一半的羊埋在沙下,击碎了他的梦想。

  要种树!要拦住沙漠!买托乎提在离家7公里外的地方承包了100亩沙漠荒地,将17万元复员费全部投入其中,开荒种树。10多年间,他用坏了20多把坎土曼,穿破了40多双胶鞋,骑坏了11辆摩托车……

  植树中,买托乎提意识到,一个人的绿色梦想只能成就一片林地,乡亲们都来参与种树,家乡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在他的影响下,330多户群众承包荒地17000多亩,在沙漠建起10多公里长的防风林带。

  今年春天,买托乎提因病与世长辞,乡亲们缅怀他,把他亲手建造的绿洲称为“治沙英雄林”。

  “十二五”以来,全区已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85.75万公顷,完成封禁保护面积24.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4%,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3.5%。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显示,本监测周期内四个方面呈明显变化:

  ——沙化扩展速度持续减缓,全区土地沙化面积年均扩展下降了22平方公里;

  ——沙化程度大幅减轻,流动沙地面积由上个周期增加2094.3平方公里,转为减少59.3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扩展区域减少,全区11个地州沙化面积实现缩减;

  ——沙区植被明显增加,重点治理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5—10个百分点。

  “没有新疆的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生态安全。近年来,新疆大力开展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平均每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700万亩以上,为实现全国防沙治沙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治沙办总工程师屠志方评价。

  多年的“人沙相争”还锻造出一流的防沙治沙技术。几年前,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就向土库曼斯坦“输出”防沙治沙技术,并为当地阻挡沙漠侵袭立下汗马功劳。

  从2000年起,塔里木石油人与科技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建成世界贯穿流动沙漠最长的生态公路,被南疆人民称为“希望之路”“绿色之路”“幸福之路”。

  人沙和谐沙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几年前,面对茫茫沙海,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兰干吾斯坦村村民吾斯曼·克尤木忧心忡忡,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现在,他找到了答案。通过在沙漠人工定植红柳,接种红柳大芸,仅此一项,他每年收入2万余元,他所在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柳大芸致富村。”

  如今,人与沙的关系被重新定位。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漫漫黄沙,新疆人学会了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联系,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麦盖提县创新防沙治沙工作,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持、全民共建”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制定出台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相关优惠政策,先后引进深圳中环油、新疆瑞泽农业等企业参与,投资2亿多元在沙漠造林。

  在饱受沙害困扰的和田地区,沙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一大亮点。当地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突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沙产业有机结合。人工定植红柳近33万亩,接种红柳大芸30.6万亩,先后引进天力沙生、帝辰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

  和田地区通过发展红柳大芸、沙漠玫瑰,促进了生态建设与沙区产业同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地区林果面积达282.58万亩,人均林果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40%左右。

  同样在沙漠边缘的若羌县,早在15年前,县委、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开垦沙地种红枣,如今22万亩红枣鼓起农民的“钱袋子”。2014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26500元,连续6年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排名第一。

  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村民吾斯曼·麦麦提明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30亩枣树刚刚挂果,就被河南客商相中,以50多万元的价格全部收购,比去年多卖了好几万元。

  “沙区农民依托沙产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老百姓积极参与荒漠植被的管护,更把荒漠植被当成一笔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自治区林业厅厅长艾则孜·克尤木感慨地说。

  小小的一粒沙子,还改写了当地建材行业的格局。

  三年前,和田地区成立了两家新型建材公司,利用细沙生产轻质砖、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及配套附属设施,2014年产沙砖40万立方米。

  目前,全区共有以“沙物质”为原材料生产的防渗、轻质、保温砖等新型建筑材料企业38家,年产沙砖80万立方米,创产值4.3亿元。

  新疆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4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及独特多样的物种资源。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了饲料、药品、保健品、果品等一大批产品,沙产业链不断延伸,每年实现总产值近42亿元。

  2014年9月,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公园等9个沙漠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沙漠公园试点,为沙漠旅游带来新的生机。今年,各地通过举办汽车拉力赛和各类沙漠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造沙漠旅游品牌。截至8月底,全区沙漠旅游接待游客已达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亿元。

  “到2020年,沙化土地扩大趋势得到遏制,绿洲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生态安全体系、沙产业体系和沙区文化体系将形成,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新疆,实现各族人民永续发展。”这是自治区防沙治沙办负责人描绘的防沙治沙的七彩蓝图。

  70多年前,率领中央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伟人,站在六盘山上,抒发革命必胜的豪情壮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十几年后,红旗漫卷西风,最终缚住苍龙,建立了新中国。

  而今,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新疆人,手持长缨正在不懈地为缚住沙龙而拼搏,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治沙伟业!(记者刘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