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改则县先遣乡:风展红旗砺壮志

2015年09月25日08:1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改则县先遣乡:风展红旗砺壮志

改则县先遣乡

每逢重大节日,先遣乡群众次杰一家都会在屋顶悬挂鲜艳的五星红旗。记者 温凯 摄

夏天的先遣乡黄昏很美。

夕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将原本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洁白的羊群染上了一层灿烂的金色,荡着氤氲的光晕,绚烂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四周的一切仿佛变得不真实起来,如梦似幻,恍如天堂。

曾几何时,这片今天看起来宁静祥和、美丽多彩的土地,在上世纪50年代,当她还叫做江索果尔或扎麻芒保的时候,曾经埋葬了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位进藏先遣连先烈。

2015年夏季的一个黄昏,我们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追寻着先烈们的足迹,来到了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

苍山似海,残阳如血。

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历史

先遣乡的历史,是先遣连的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1950年8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率领进藏先遣连的136名官兵从新疆于田县出发进军阿里,拉开了和平解放阿里的大幕。先遣连用了近1个月时间,翻雪山、过大坂,克服种种困难,行程600余公里,进入阿里改则部落境内的扎麻芒保扎营。

进驻扎麻芒保后,先遣连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搞生产、打土匪,并与当地地方政府达成了《五项协议》。

然而,接踵而至的高原疾病成为了先遣连最大的敌人。进驻扎麻芒保的270天里,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名官兵因疾病、饥饿、严寒、劳累先后牺牲,其中有一天甚至举行了11次葬礼,有的战士直接倒在了掩埋战友后返回营地的途中。

减员近半的先遣连继续坚守,最终与后续部队一道,于1951年8月3日,进入阿里噶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圆满完成了和平解放阿里的光荣任务。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草原的风抹去了硝烟的痕迹,茂密的草掩盖了跋涉的足印。今天我们只能在过去先遣连驻地附近看到遗留下来的工事和壕沟,默默在心中遥想那段金戈铁马、千里风雪的峥嵘岁月。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先遣连每一名牺牲或者活着的指战员。

民主改革后,为纪念先遣连,扎麻芒保一带改名为“先遣乡”(旧制的乡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1999年,撤区并乡后,建立先遣乡,下辖6个行政村——先遣连以改变一个地方名称的方式,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2012年,全新修建、高近20米的先遣连纪念碑在原先遣连驻地落成,上书“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永垂不朽”,供后人瞻仰。

而在500公里外的狮泉河烈士陵园山坡上,63名先遣连烈士的陵墓整齐排列,默默注视和守卫着今天繁荣昌盛的阿里。

每到清明时节,陵园里红柳低吟,青烟袅绕。

“先遣连精神”浇筑的土地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先遣连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外出玩耍,我还曾经在草原上捡到过先遣连留下来的军衣和棉被,”今年69岁的扎布村老人次成告诉记者,“要不是先遣连来了,也许现在我们还生活在农奴社会。”

在他的记忆里,民主改革前,先遣乡的老百姓放牧要给头人交税,每6只羊或者1头牛每年交1个大洋,每次交完税,老百姓都所剩无几。

到了自治区成立初期,尽管没有了头人的压迫,但是由于地处偏僻、沿袭游牧生产方式,先遣乡没有一座房子、一条道路,牧民们住在破旧的帐篷里,能混个温饱就不错了。加之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有的牧民亲戚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一面。

人间正道是沧桑,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今的先遣乡,已经为520户群众中的485户盖起了安居房;修建了6个行政村的乡村公路300公里,转场道路1000公里;太阳能发电覆盖率100%;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100%,通讯覆盖率75%。全乡拥有牧民经济合作组织11个;开设了幼儿园和初小,入学率近100%;成功攻克了困扰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多年的“醉马草”难题;6个村均配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牧家书屋、扶贫商店、医务室,实施了村容村貌配套建设。201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7389.81元,实现劳务创收301.87万元,户均增收2036元。

特别是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扶强扶优”、“以强带弱”的工作格局开展扶贫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收工程优先考虑当地群众,为绝畜户添置牲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资金、开展培训,使2000余名困难户受益。

“先遣乡是先遣连驻扎最久、事迹最悲壮的地方,也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先遣连精神’的诞生地。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弘扬‘先遣连精神’,无论出现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要勇于面对。”先遣乡党委书记李熙斌对记者如是说。

说到传承和弘扬“先遣连精神”,扎布村党支部书记次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

1996年以前,次杰家本来有400多头羊和牦牛,在村里还算条件不错的。但是那一年家里的牲畜误食了醉马草,全部死了。他又拿出全部积蓄买了100多头牛羊,谁知道没过多久再次由于误食醉马草死得一头不剩,成了绝畜户。

如此横祸并没有击垮次杰。他先是积极外出务工,足迹踏遍了改则县所有乡镇,后来又做起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意。2009年,次杰摘掉了“贫困户”帽子,2014年,全家收入超过5万元,次杰还带领村里群众成立了牧民施工队。

现在,次杰家里又有了200多头牛羊,昔日牛羊满圈的景象再度回到了这个饱经磨难的家庭,而且国家给当地群众的每一头牲畜都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也不用担心出现牲畜一死全家断粮的困境了。

“先遣连战士为了解放我们,连牺牲都不怕,我家遇到困难、吃点苦头不算什么,只要勤奋努力,日子就会好起来。”回顾往昔,次杰说道。

在“先遣连精神”浇筑的土地上,这里的人民也是如此坚毅。

草原深处绽放的青春

先遣乡位于改则县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距离县城140公里,海拔4560米,是改则县有名的距离县城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北部三乡”之一。

恶劣的环境阻挡不了追梦人的脚步。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怀揣着建设草原的梦想,追寻着先烈们的足迹,从各地来到先遣乡,扎根下来,为草原更加美好的明天付出心血,挥洒汗水,绽放青春。

今年24岁的米久多吉来自阿里地区普兰县。去年7月来到先遣乡后,他一直从事草补方面的工作,全乡520户群众每户人家他至少去过两趟,最远的一户从乡政府出发要走300公里。一年来,他没回过一次老家,每个月只能去一次县城,洗澡、理发。不过他从不觉得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艰苦的地方,因为他的身边有乡文化干事、女朋友次仁拉姆的陪伴。

“我们俩是高中同学,一直感情很好,大学毕业后决定到先遣乡来,为建设阿里做一点事情,”这个大男孩有些腼腆地说,“其实,只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着喜欢的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

26岁的普珍来自山南地区贡嘎县,2012年参加工作,是扎布村的大学生村官。现在工作生活一切都好,她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能够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了,就是有些惦记远在昌都的丈夫。从昌都到阿里,2000多公里的距离是两人目前无法逾越的难题,电话成了沟通的主要方式,每天固定打1个小时以上,每个月话费至少500元。她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要个孩子。

24岁的农牧干事索朗卓嘎来自拉萨市尼木县,去年8月,父亲和舅舅开车1000多公里,把她从拉萨送到了改则县城。分别时,她和父亲都流下了泪水,舅舅则坐在车里装作没看见。如今,来自农区的她在哭鼻子中学会了生炉子,父亲多次劝她回拉萨,倔强的索朗卓嘎却不答应,决心一定要在先遣乡做出一番成绩。遗憾的是,来到先遣乡8个月后,她和远在山南的男朋友分手了,至今单身。

“我现在不想谈恋爱,只想好好工作,学到真本事。”索朗卓嘎认真地说。

“她眼光可高了,一般的男孩子根本看不上。”一旁的普珍乐呵呵地补充道。

“讨厌,这种话就别在记者面前说了。”索朗卓嘎又羞又气地捶打普珍。

大家都乐了,女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如草原的风,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说不出的舒畅与惬意。

不知先烈们泉下有知,是否也会感到欣慰呢?(记者 温凯 益西加措 毛娜 张黎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