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分享

舍不得西藏的蓝天、白云和这一方热土,以及热土上生活的藏族朋友——

青春派:昌都经开区里的年轻人

记者 刘维涛 人民网记者 李楠楠

2015年09月23日13: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离开西藏昌都市区,沿214国道下行33公里,澜沧江畔的安静高原上,会突然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高山大川之间,难得的一块平地上,新楼魔幻般耸立,工程车穿梭往来,工地正在延伸,透着要干一番大事的劲头。

这便是昌都市经济开发区所在地了。37岁的梅方权是这方热土的掌舵人、昌都市副市长兼经济开发区主任。语速快、步子更快,刚刚接触其人,似乎与海拔3500米的高原节奏有些不太相称。

梅方权的快,源自18年的广东学习和工作经历。2013年8月,梅方权以广东梅州市平远县副书记、县长身份,交流调任西藏昌都地区副专员,并成了筹建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

快,也成为开发区建设的关键词。从2013年筹建至今,两年时间,开发区从一个小村落快速成长为现代经济开发区的雏形。不仅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已齐备,入驻企业更是踊跃。近些天来,梅方权带领他的年轻团队,每天至少要跟3家有入驻意愿的企业谈判。目前已注册落户的企业有60多家,总注册资金达14.2亿多元。其中已有13家开工建设,投产8家,已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

在西藏谋发展,生态账必须算。在梅方权心里,经开区的产业路径很清晰,生态环保底线划定,利用昌都的资源禀赋,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高原特色农业、新能源、民族手工业及藏医药等。

在园区的核心位置,指着两座高楼,梅方权告诉记者,那是园区着力打造的众创空间:将把散落于民间的民族手工艺人聚合起来,通过同业竞争与合作,并借助电商力量,将民族手工业发扬光大;同时引入市内青年创业大赛的获奖团队,聘请一流专家指导,点燃万众创新热情,孵化出一批优秀企业。

充满想象力的事业也具有无穷吸引力。2014年4月,37岁的蒋惠明放弃深圳年薪30万的工作,带着全家扑来,看重的就是这种创业的感觉。

蒋惠明是经开区管委会下属全资国企的副总经理,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率领着一支青年志愿者为主的新团队服务入驻企业。现在的工作环境让他很感满意,经开区配备的大都是70后、80后年轻干部,大家有一个共同点:有干事的理想和激情。“在西藏,没有点理想主义很难成事!” 蒋惠明说。

尽管现在的年工资只有9万多,妻子也没有固定工作,6岁儿子的教育也是问题,但蒋惠明却甘之若饴。他最欣慰的是,以经开区为突破口,整个昌都的活力正在释放。“以前有企业想来昌都,头一项注册就耗时日久,直接吓跑了。如今,政府简政放权,几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注册。”软环境逐步优化,就能吸引到更好的企业,蒋惠明看到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蒋惠明旗下,有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按照他们的人生计划,在西藏服务一年后,应该回到自己熟悉的人生路径上。但今年,这9名年轻人却集体选择了续约。

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季美虹就是其中一位,去年进藏前,为了说服反对自己的父母,她写了一封万言信,“深度剖析了自己对待事业、生活和爱情的看法”,父母看完后就说了一句:“我们的女儿长大了”,便同意了她的决定。

如今再留一年,季美虹说服自己的理由有三个:经开区是一项前程远大的事业,想在它开始的地方,留下更多自己的印记;舍不得西藏的蓝天、白云和这一方热土,以及热土上生活的藏族朋友;工作之余在网上开展的爱心募捐活动刚做了半年多,不想让这个活动中断。

古老的土地,正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焕发出新的生机。昌都古时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如今,新的经济开发区距离邦达机场仅90公里,214国道和规划中的川藏铁路、机场快速通道都穿园而过。在梅方权看来,坐拥连接藏、川、青、滇的区位优势,昌都经济开发区将成为西藏的产业增长极,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东明珠。

但这必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梅方权说,坚持做下去,要靠“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还要再加上一条:‘特别能创新’!”

“打算在西藏干多久啊?”记者问梅方权。“干满18年吧,人生18年湖南,18年广东,再来个18年西藏!”这位湖南汉子豪爽地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2日 18 版)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