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寻红枣20年——新疆若羌引领盆地火红枣业

2015年09月22日16:1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一寻红枣20年——新疆若羌引领盆地火红枣业

  穿过一片已经挂果的繁盛枣园,一位年近70岁,曾被乡亲们说“动不动就数他那3万块卖枣钱”的老人笑着从自家庭院走了出来。

  这位家住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的农民名叫宋礼,如今他正在身后那座90余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中和老伴一起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初秋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来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燥、温热的风依然吹拂着这里的村庄粮田。然而,当记者走进地处沙漠边缘的若羌县之时,目之所及竟种满了排列规整的枣树,密密麻麻的红枣果实也早已把树枝压弯了腰。

  “找到用红枣发家致富的招儿真是费了大劲。”亲身经历若羌红枣发展的宋礼慨叹,为了取到这本塔里木东南缘的致富真经,若羌人付出的不仅仅是20多年的荏苒光阴。

  上世纪70年代末,宋礼和周围农户一样,种植苹果、桃子、石榴等水果,然而由于若羌彼时风沙灾害严重,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年均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到了90年代,小麦、玉米、棉花成为主要耕种作物,收入稍有好转,但年均也只有3000元左右。

  “从水果到粮食,我们啥没种过。”若羌县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文新提起这些往事就眉头紧锁。张文新说,那时因认为若羌气候条件与吐鲁番相似,引进无核葡萄进行试种。可3年不到,严重的风沙加上恶劣的运输条件,无核葡萄的推广宣告失败。“后来又效仿和田种桑养蚕,弄了3年也没成功。”

  1988年,若羌从外地调进的4.25万株红枣苗仅存活2657株,存活率仅为6.64%。1989年,若羌县委组织干部、技术员到敦煌、临泽等地区参观学习,管理、种植方式日趋成熟,可回到若羌,推广还是成问题。

  “枣树3年开花挂果,5年才开始上产量,还要保成活,学嫁接,没有人敢再花四五年的时间去等了。”宋礼说,大伙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时任铁干里克乡副乡长的张文新说:“我们知道只要科学种植、管理,红枣一定行的!”1999年,顶着乡亲们“苗子再不活,你们就负全责”的压力,若羌县打响了大面积种植红枣的“战役”。年底,不仅全县50万株树苗最终达到72%的成活率,之后的收益也渐入佳境。

  “有点坐不住了,感觉种红枣也许能行。”2002年,宋礼也开始在自家地里大面积种起红枣。2005年,枣树挂果丰收,宋礼在邻居们的瞩目中得到了那笔“动不动就数”的3万元。

  “没见过这么多钱啊!每天就揣着这些钱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数,一天数好几遍。”说到这,老人抹了抹早已湿润的眼睛,“有邻居看到我种红枣赚钱了,一边嘴上说着风凉话,一边也开始琢磨着买树苗种红枣哩。”

  自此,若羌红枣产业一发不可收拾。每到9月,全国各地收枣的客商便云集若羌,宾馆、饭店全部爆满,路两边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全是正在晾晒的红枣。“收枣的时候我家院子里站着3个客商,比着出价,半个月就能把所有红枣卖光。”

  同样“坐不住了”的是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处处绿洲。北边的阿克苏,西边的喀什、莎车,南边的和田,以及若羌县所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他县乡,面对火红的红枣行情,各地州纷纷前来取经,然后各自在自己的绿洲里广泛种植,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筛选合适品种,研究因地制宜的种植技术。

  目前,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突破650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盛果期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总产一半以上。红枣产业的发展,至少使塔里木盆地上百万户的农户受益,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在若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612.3元增加到2014年的26500元,连续六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首位,红枣贡献了其中一半的收益。

  “回头看这些年,红枣让大伙生活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去年,宋礼同几个老乡去西藏旅游了一番。抚摸着园中已经一人多高的枣树,望着这片曾经贫穷如今富裕的土地,宋礼说,他知道往后的日子一定也会越来越好。(记者吴丹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