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0年延绵不断的和谐民族情

2015年09月17日10:0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10年延绵不断的和谐民族情

  上图:尤良英(左二)正在红枣地里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

  右图:尤良英近照。资料照片

  “阿恰,你的地种多少年,我就帮你管多少年。”

  “弟弟,不用担心,离富裕起来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阿恰(维吾尔语意为姐姐),我来看你了,你的脚好些了吗?”8月31日,当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风尘仆仆赶到尤良英家时,急忙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她受伤的脚。

  一个月前,尤良英打农药时不小心崴了脚,造成骨折。眼看要到摘棉花时节了,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实在放心不下,趁着到喀什送女儿上学的机会,奔赴700多公里赶来看她。

  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是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维吾尔族农民,而他口中的“阿恰”尤良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11连的一名普通汉族职工。这一声“阿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喊了10年;这一声“阿恰”,跨越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饱含着两家人、两个民族的无限情谊。

  “借”出来的一生情缘

  尤良英身高1米56,说起话来却是快人快语,天生一副热心肠,是个典型的重庆妹子。1991年,她与丈夫、儿子一起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从此扎根在塔里木河之畔。

  2005年8月26日,家里216亩棉花到了采摘期,尤良英四处寻找拾花工。见到几个维吾尔族农民扛着行李上了公交车,她就上了同一辆车。双方语言不通,她就连说带比画,请他们去自家摘棉花:“到我家里看看吧,来回费用我出,如果觉得我的棉花不好或者人不好,可以回去。”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当时没有答应,尤良英只好先回家。

  下午,尤良英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电话,看了棉花地后,他和同伴共7人答应留下来。尤良英给出的拾花费是每公斤1元钱,比行价贵5分钱;还花了280元给他们买了全新的锅碗、被褥,准备了柴草,安顿他们在两套房子里住下来。几天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回皮山县又拉来一批人,在尤良英家摘棉花的人达到21个,她成为连队里第一个用少数民族拾花工的人。

  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很有头脑,就教他过秤,每天除50元工钱外还给他记50公斤摘棉账。到了年底,麦麦提图如普带着4000多元工钱回家了。

  “这就是我们第一年相识的过程,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因为一个电话,保持姐弟关系10年。”尤良英回忆说。

  “老板,我老婆得重病了,做手术急需1万元,能不能借给我呀?我一定还你!”2006年1月的一天,尤良英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麦麦提图如普?”尤良英听出了他的声音。她迟疑着,这钱借还是不借?毕竟当时家里的年收入才3万元,还有年迈的婆婆和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万一这钱打了水漂怎么办?

  “挽救一条生命,帮助一个家庭,还能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这事儿值!”思前想后,尤良英不顾家人反对,汇去1万元钱,并约定3个月后还钱。

  还款的日子到了,尤良英又一次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电话:“老板,你能不能来我家一趟?”听他的口气,尤良英已经猜到,这1万元他恐怕还不上了。“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从阿拉尔到皮山,走进麦麦提图如普的家,我一下呆住了!”尤良英说,低矮的房子是用杨树枝盖的,土炕上放着几床被子,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一家人为迎接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食品,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片欢乐中,尤良英注意到屋外的情形:麦麦提图如普3岁的女儿手里拿着一块骨头,闹着要吃肉,其他两个孩子吃着土豆,喝着白开水,妻子贝丽柯孜流着泪在哄孩子。尤良英把桌上的烤肉端过去,看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晚上,尤良英进一步了解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的情况,妻子生病欠下3万多元债务,全家靠低保度日,要养育自己的3个孩子和姐姐去世后留下的4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为了招待尤良英,他借了半个村子的东西。

  那一刻,尤良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一家脱贫致富。她心软了,说:“钱先不用还了,今年你们还来我家打工吧。”

  “你就是我的亲阿恰”

  2006年4月,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如约来到11连。看出他们的顾虑,尤良英和老公袁华明商量,腾出家里一间房给他们住,并换了全新的炊具,全家一起吃起了清真饭。尤良英家一个多月每天吃拉面,60多岁的婆婆和两个儿子吃不惯了,尤良英就让婆婆和儿子去姐姐和弟弟他们那儿住几天。一个多月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安下心来,自己开伙了。

  尤良英琢磨,致富必须要有技术。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在连队干部的帮助下,尤良英找来光碟、手掌书,从指着红枣,你教我“红枣”,我教你“其郎”开始学起语言。

  “数字1到100的维吾尔语叫法,我一天一夜就学会了。”尤良英说,但是因为口音问题,她的发音不准,总把姐姐“阿恰”读错,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就说“不对,不对”,尤良英说:“再耐心点,再给一分钟我就学会了!”

  有一天干农活时,尤良英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拿一下耙子,没想到他却气得扭头走了。尤良英很奇怪,追了上去。“你不是看不上我干的活,让我回房子里去吗?”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说,尤良英一听乐了,原来他把“耙子”听成了“房子”。当解释清楚后,两个人都意识到加快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围坐着话家常,几个月的时间,两人基本能沟通了。

  心是走近了,但真正让两家人成为一家人却是接下来的这件事。

  尤良英发现,只要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手里有点钱了,就要到巴扎上花光。为了帮他管住钱,尤良英建议:“你挣的钱我先帮你存着,年底一并给你。”

  转眼年底到了,尤良英算了一下,除去正常开销,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她家一共挣了2.4万元。“除了借我的1万元外,麦麦提图如普给妻子治病还欠了2.8万元的债。”尤良英心想,索性再借给他4000元,让他把欠账还清。当尤良英把2.8万元交到他手里时,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遍一遍地问:“怎么这么多?”尤良英笑着说:“欠我的钱你明年来干活再还。”

  听到这句话,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眼泪流了下来:“谢谢,你就是我的亲阿恰!”

  桃李并栽根连根

  “拿着,这是妈妈给你做的最后一双新布鞋。”9月3日,尤良英不顾伤势未愈的脚,再次来到皮山县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从包里拿出了一双崭新的手工布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急忙用双手接了过去,抬脚就要试穿。

  尤良英说的妈妈其实是她的婆婆,也是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汉族妈妈”。她今年78岁了,有一双灵巧的手,只要看一眼脚,就能做出一双合脚的鞋。看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把他们家的活当成自家的活来干,尤良英的丈夫和婆婆打心眼里接受了他。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开夜市需要人手了,全家上阵帮着称秤、收钱。而一双亲手做的布鞋更是只有家人才会有的特殊待遇。

  在尤良英的帮助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种了12亩红枣、7亩核桃和葡萄、棉花等作物。尤良英手把手地向他传授棉花、红枣种植技术,10年间陆续借给他20万元作为生产资金。每到枣树修剪、疏密、扩冠、环割等关键技术环节,尤良英都要穿过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皮山县,亲自去他的地里指导。

  2013年6月,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和朋友合伙在皮山县郊区办起了农家乐。开业当天,尤良英也去了。“感恩菜?”看到这个菜名,尤良英很好奇,这是什么菜?原来为了回报尤良英,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特地把尤良英家常吃的凉拌蒲公英搬上了餐桌,要知道,在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里,蒲公英是上不了餐桌的。

  当年哭着要肉吃的小女儿已经长大了,她拉着尤良英的手来到自家后园的小菜园,一大片绿油油、鲜嫩的蒲公英映入眼帘。小姑娘说:“种子是爸爸干活时从你家地边上采集来的。爸爸在菜单上专门设计了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我们一家对您的感激。”

  尤良英流着泪吃完这盘菜,一盘看似普通的凉拌蒲公英,却饱含两个家庭、两个民族多年的情谊。

  2014年,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全家收入近15万元,一家人高兴万分,盖起了3间新房,还添置了冰箱等电器。

  今年4月,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从集市上买回两棵桃树、两棵李子树,种在“阿恰”家的菜园里。尤良英逗他:“树苗这么小,什么时候才能吃果子!”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认真地说:“我在姐姐家干了10年,妈妈也老了,如果有一天我不来这里干活了,它们可以代我陪着你们。自古桃李不分家,桃树和李树互相嫁接都可以成活,而且桃树李树长成后,枝连着枝,根连着根,就像汉族和维吾尔族的关系,彼此不分家,都是一家人。”

  “大家跟我去兵团挣钱吧”

  “单手拾棉花太慢了,要两只手一起动起来。”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和他的朋友第一年来拾棉花时,尤良英发现他们只会用一只手,干一会儿就坐下来休息,效率很低。为了激励他们多拾棉花,尤良英想出一个办法,每天陪着大家一起拾棉花,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用两只手拾棉花,还把自己拾的棉花放在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袋子里。这样,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尤良英又决定,一个人一天拾花超过50公斤,当天奖励10元钱,大伙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即使发现有两人把棉花合在一起赚奖金,尤良英也照样兑现。很快,这些维吾尔族同胞的拾花量就翻了番,成为连里的“拾花明星”。

  尤良英看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这群人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便提拔他为管理者。“大家跟我去兵团挣钱吧,只要努力,就能挣到钱。”回到村里,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四处鼓励村民走出去。

  艾比布拉·麦麦提艾力是2010年跟着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到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11连拾棉花的,短短两个月他就挣了4500元,而之前他们全家的年收入才3000元。“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村里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每年有六七百人外出打工。”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麦麦提艾孜·阿皮孜感到很欣慰。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拾花工的到来,解决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用工荒的问题。“前几年棉花机械化采摘程度不高,13团每年秋季拾花工大约有两万人,其中来自和田地区的占到80%。”13团党委书记、政委汤建军说。

  这其中,尤良英的作用功不可没,她在中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每当务工者和雇主发生纠纷时,尤良英就和麦麦提图如普一起进行调解、化解矛盾。“交流通畅了,关系就越来越好了。”尤良英说。

  “阿恰带我走上了致富路”

  “在我们那里棉花要越高越好,你为什么把棉花的头拿掉?”看着尤良英要给棉花打顶,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连忙阻止。尤良英耐心地给他讲解棉花种植技术,但他不以为然。尤良英便留了100棵没打顶的棉花。秋天到了,没打顶的棉花果然少产,换算成亩大概每亩少产100公斤,这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再也不怀疑了,认真学习棉花种植技术。

  2008年,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自家的4亩地里种上了棉花种子,他按照尤良英教的技术认真种植,当年他家的棉花亩产就从过去的100多公斤升至近300公斤。2009年,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开始实行“一红一白捆绑经营模式”,所谓的红就是红枣园和苹果园,而白就是棉花地。观念已经开始转变的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看到这些后就问尤良英:“阿恰,你们这里的果树,在我们那里可以种吗?”尤良英一听,想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不能一辈子总给别人打工,于是产生了帮他建林果园的想法。

  2011年,尤良英和丈夫带着5万元现金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家,准备帮他建林果园。这时麦麦提图如普却犹豫了:“您借我这么多钱,万一我赔了怎么办?”知道了弟弟的心思,尤良英拍着胸脯说:“有我给你做后盾,你就大胆去试吧。”很快,在尤良英的手把手传授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又学会了红枣种植技术。回忆起当时的画面,他笑着说:“是阿恰带我走上了致富路。”

  看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生活好起来了,尤良英特别开心。最让她感动的是,当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了解到尤良英家的土地长期缺乏管理人员时,就主动向尤良英承诺:“阿恰,你的地种多少年,我就帮你管多少年。”

  富帮穷 一起富

  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走上了致富路,他开始琢磨怎样帮助村民一起富起来。

  “麦麦提图如普大哥,今年我和你一起种棉花,该打药打顶的时候跟我说一声,我全听你的。”2012年,艾比布拉种了12亩棉花,当年他的棉花亩产达到220公斤,这让他眉开眼笑。这位28岁的小伙子腼腆地想着:“应该可以娶个媳妇了。”

  阿卜力米提·萨伍尔是村里的种植大户。2014年,他了解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红枣园的收入后,再也坐不住了。“为什么我的红枣产量比你的低?”阿卜力米提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请教。看过阿卜力米提的红枣园后,他给尤良英打了一个电话,放下电话,他就得意地说:“阿恰建议你使用滴灌技术。”

  得知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帮助村民的想法后,尤良英用自己的行动全力支持他。目前,尤良英已自费去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16趟了,如果实在去不了,她就让麦麦提图如普打电话或发图片,对村民的种植进行技术指导。

  2010年3月,尤良英和丈夫袁华明抱着帮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种植特色林果的想法踏上去往皮山的路。那天下着大雪,车开到一个拐弯处时,打滑冲到路基下,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当尤良英醒来时,看见丈夫头上的血直往外流,人还处于昏迷状态。她赶忙掏出手机,然后茫茫戈壁滩没有信号。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维吾尔族大叔和一位姑娘骑马过来,尤良英连说带比画请他们帮助。这位大叔叫瓦汗扎尔,看到袁华明头上流血,立即从马背上的包里取了一根草放在嘴里咀嚼,再把草渣敷在伤口上,从身上撕下一块布包好。

  第二天,袁华明才醒来,当尤良英拿出2000元钱表示感谢时,瓦汗扎尔拒绝了。几天后,尤良英收到一条维吾尔语的短信:你们平安到家了吗?你丈夫的伤好了吗?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让尤良英泪流满面。从那一刻起,尤良英更加坚定了要和维吾尔族兄弟资源共享、共奔小康的决心。

  2015年7月,皮山县发生地震,尤良英再次来到达里格村。这次她带来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党员干部筹集的1.5万元捐款。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帮着把这笔捐款分发给受灾的40多名村民后,内心多了一丝担忧:“村里还是很落后,不知道大伙儿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尤良英得知后,对他说:“弟弟,不用担心,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的技术人员近期就会来给大家指导种植技术,离富裕起来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记者 王瑟 焦健 通讯员 杜东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